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9月13日电(记者 张璇)“老板娘,113号订单!”“115号订单好了吗?”……下午4点,杭州东站附近,红街公寓侧门口,一家不太起眼的夫妻杂货店店门口,外卖骑手来来往往。
台州姑娘柯亚军和丈夫经营着这家社区杂货店,2012年开业至今已有十年,和开业之初不同的是,最近几年店门口的外卖小哥越来越多。柯亚军的小店也超越了众多品牌连锁超市,成为杭州东站附近5公里内,外卖订单量最高的门店之一。
像柯亚军这样的小店,和来来往往的外卖小哥们一起,在一个个细小的局部,织就出坚韧的本地零售供给网络,为周边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也托起了本地经济的活力底色。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浙江全省的即时零售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9%,其中,夫妻杂货店的增速更是高达87%。
事实上,柯亚军也面临过创业的“困扰”:几年前,她的小店旁开了一家大型商超,分流了很多顾客,她一度想要放弃。此时,她把眼光聚焦到了外卖平台。
“年轻人都喜欢用外卖叫餐,那为什么不能用外卖叫日用品呢?”于是她试着把自家小店上线了外卖平台。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店里的月订单就突破千单。
生意规模持续扩大后,小店的员工也从最早的夫妻二人,到2019年聘请第一个店员,再到如今增加至五个店员,“人手还是不够。” 期间,小店面积也从80平方米扩展到200平方米,今年年初,柯亚军还把隔壁的门店租了下来,装修成线上订单发货仓。
“每天下午3点到凌晨,是我们一天中最忙的时候。”柯亚军说。
“今年春天露营比较火,我们店就上线了帐篷和烧烤炉;中秋节快要到了,除了大超市都会有的月饼外,我还会进一些月饼DIY的材料。比如月饼糖浆、月饼盒等等。”柯亚军表示,目前,店内已上线了6000多款货品,基本可以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店的客群范围也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周边3公里,到可以覆盖周边10公里。
现在,小店生意分成到店和外卖两部分,其中外卖订单占一天总订单的8成。柯亚军杂货店的飞跃,是即时零售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消费者线上平台下单,本地实体零售商接单后,由外卖骑手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即时零售模式越来越火。
一方面,即时零售比网购快很多,一般在15分钟至60分钟内即可完成整个消费流程。另一方面,线上的所有流量和订单,都能够转化为实体零售门店实实在在的销量。看似简单的“送上门”背后,是本地实体经济的一次演变和进化。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认为,即时零售是一种很好的零售模式创新,不是单纯依靠线上的流量,而是通过对现有线下资源的整合,使得平台和线下零售商的合作形成一种1+1>2的能力,从而带来供给侧效率的提升和价值的挖掘。
多家机构预测,未来数年,即时零售新业态面向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万亿元量级。艾瑞咨询认为,2021年中国零售O2O渗透率约1.6%,预计2025年提升至7.8%,2025年即时零售规模约为1.2万亿元。
“即时零售扎根于本地实体,本地线下零售商、本地生产商和本地品牌都将迎来新的机会。即时零售模式将需求、供给和履约全都留在本地,流量和利益留给实体门店,这种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已成趋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教授表示。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