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卢沟桥事变”亲历者,讲史70余年!如今,孙女接棒传承……

2025-08-18 20:42来源: 中国妇女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爷爷活了93岁,去年去世,整整义务宣讲了73年。2024年4月8日,爷爷最后一次站在卢沟桥上讲述抗战历史。他说,讲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郑然深情讲述了爷爷郑福来如何在卢沟桥上,用一生守护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的故事。

  发生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起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他是“卢沟桥事变”亲历者,讲史70余年!如今,孙女接棒传承……

  七七事变弹坑遗址。王席知/摄

  七七事变发生时,郑福来只有6岁,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和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

  郑然记得,爷爷每当回忆起抗战时的情景,都会忍不住掉眼泪。小时候她就常听爷爷讲:“战争是残酷的,铁路两旁的道儿上,都是一堆堆的死人。只能合上眼,大人带着绕着尸体走。”

  苦难的童年,在郑福来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解放战争后期,他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中。

  1949年10月,18岁的郑福来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治安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福来开始了他的义务讲解之路。“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戴着那顶旧草帽,走在卢沟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义务讲解,这一讲就是70多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郑然越来越理解爷爷为什么要坚持把历史的故事讲给当代的人——因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郑福来先后接待过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游客,讲述抗战史的场次达数万场。他在卢沟桥上讲述抗战故事,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他见证了卢沟桥畔的人们从被侵略到奋起抵抗、保家卫国,直到取得胜利;他见证了今天卢沟桥畔绿水悠悠、高铁穿梭而过,见证了如今人们的幸福生活……

他是“卢沟桥事变”亲历者,讲史70余年!如今,孙女接棒传承……

  郑福来在卢沟桥上宣讲抗战历史。郑然供图

  2024年7月2日,郑福来永远地离开了。

  “他留给我们的是一摞摞读书笔记和无论严寒酷暑都站在卢沟桥头的执着背影。”在郑福来的家里,留存着他为做好宣讲不断学习的读书笔记,对郑然而言,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郑然清晰地记得爷爷最后一次在卢沟桥上宣讲的情景。当时,郑福来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上桥都需要别人搀扶,但他的声音依旧坚定如初,“我和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我们知道,能够在桥上为大家讲一讲那段历史,是爷爷一辈子的使命,比什么都重要。”

  “爷爷生前总是说,活到100岁,我就要讲到100岁,以后我不在了,你们要把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讲下去。”郑然回忆,爷爷还常指着读书笔记嘱咐她,“瞧瞧,爷爷也一直在学习,咱们就得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把历史讲清楚,这是咱的责任啊!”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人的伤亡是最大的,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那段苦难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永远的伤痛和警醒。如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郑福来生前常说的这句话言犹在耳。他把发生在卢沟桥上的抗战故事讲进了人们的心里,也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种子埋在了后人心里。

  如今,郑然接过传承讲述红色精神的接力棒,加入了丰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宛然以平”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并利用节假日研究爷爷留下的珍贵笔记……

他是“卢沟桥事变”亲历者,讲史70余年!如今,孙女接棒传承……

  郑然宣讲

  孩子们时常问她:“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加班?你工作那么忙吗?”

  每当这时,郑然就会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说:“妈妈在做义务志愿者,就像你们的太爷爷一样,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作为新的“守桥人”走上卢沟桥,郑然说,她要将烽火卢沟桥的故事和红色信仰继续传递下去,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消逝。

  女大学生手记

  卢沟晓月照丹心 抗战精神励今朝

  □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学生 王席知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制造了七七事变,枪炮声如惊雷撕裂长夜。88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指尖触到宛平城东城门墙上凹凸的弹孔,我的心里还是猛地一颤。这些被岁月磨钝的伤痕,是炮火的烙印,是侵略者的罪证,更是中国人民血性抗争的见证。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纪念馆内,泛黄的《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上,“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呐喊穿透光阴;展柜中,刻着“中国”二字锈迹斑斑的旧钢盔,见证了先辈们守护山河家国的担当;照片里,北平学生“宁为战死鬼”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一个个平凡身躯里奔涌的家国情怀真切可感。

  走出纪念馆,卢沟桥的石狮子与飞驰的高铁相映成画。青年在纪念活动中朗诵:“弹孔会老,但中国人的骨头永远硬着。”这句话让我顿悟,抗战记忆永不褪色。它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将“团结御侮”刻入民族血脉,更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风掠过城墙,带着历史的叹息与未来的期许。抚摸着斑驳砖石,我知道,卢沟晓月不仅照着昔日的烽火,更照着新时代的我们。我们要将“不愿做奴隶”的怒吼化作实验室的灯火,将“共赴国难”的誓言打磨为守护山河的科技锋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记者 耿兴敏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10月15日,在南县南洲镇育才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进行水稻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南县是湖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稻虾产业,2025年南县虾稻米种植面积超60万亩,预计亩产稻谷600公斤。
15
10月14日,工人在位于河北省宁晋县境内的国网邢台北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建设工地施工。目前,位于河北省宁晋县境内的国网邢台北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建设正在按照节点要求稳步推进。
15
10月14日,建设者在衢丽铁路东西岩站站房候车厅钢网架上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0月14日,建设者在衢丽铁路东西岩站站房候车厅钢网架上进行焊接作业(无人机照片)。
15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14
10月13日,伴随嘹亮悠长的鸣笛声,一列满载家电产品、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亚班列从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出发,将经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哈萨克斯坦等地。10月13日,伴随嘹亮悠长的鸣笛声,一列满载家电产品、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亚班列从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出发,将经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哈萨克斯坦等地。
14
10月13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参访活动在上海举行,中外嘉宾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感受上海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城市治理等方面的最新实践成果。
14
夜晚,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呈现出不同光影美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13
贵州省施秉县苗族绣娘龙禄颖,是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早年外出打工,后来返乡创办苗绣企业并免费给当地妇女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带动12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13
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持续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建设,通过改造闲置建筑,以多种方式对敦煌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打造了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敦煌无界等一批以敦煌文化为主题,集文创消费、艺术展览、互动体验、社交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吸引了大批喜爱敦煌文化与艺术的游客前来打卡游览。
13
10月11日,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新华社发(刘再耀 摄)  新华社青岛10月11日电(记者黎云)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11日上午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47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
12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