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种东西放冰箱,可能会“爆”

2025-07-04 08:09来源: 合肥晚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最近温度爆表

  很多人喜欢在冰箱

  囤放冷饮、自制饮品

  但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

  可能暗藏“爆炸”风险

  究竟是什么

  让这些食物在冰箱里“失控”?

  一起来看看↓

  01

  百香果、杨梅汁、杨枝甘露

  冷藏时间过长容易炸

  到了夏天,百香果随便泡点水搭配一些柠檬,就是香甜的百香果柠檬水,再放在冰箱冰镇一下,喝到嘴里凉凉的,很美味。然而,一不留神,自己辛苦挖了半天的百香果,炸了!

这四种东西放冰箱,可能会“爆”

  图源:六安消防

  百香果果汁放在冰箱冷藏会炸掉,真的不怪冰箱。如果不放在冰箱冷藏会炸得更快。

  像百香果汁这类自制的果汁,里面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装果汁的容器是密封的,气体没有办法排出,在容器中不断累积,超过容器的承受极限后就会炸。

  果汁如果放在室温里,温暖的环境,微生物繁殖得更快,结果就是炸得更快、更早。做完的百香果汁没有喝完应该怎么办?这里有两个方法:

  短期冷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好之后趁着微生物还少的时候,立刻放冰箱,冷藏2天不成问题。

  长期冷冻。分装后,放入冷冻层,想要吃的时候解冻1瓶,或者当作冰沙吃,可以保存1~2个月。

  同样,与百香果类似的还有杨梅汁、杨枝甘露,这些果汁密封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爆炸”,为了避免发生此类情况,请尽快享用。

这四种东西放冰箱,可能会“爆”

  “爆炸”的杨枝甘露。图源:广东消委会

  02

  可乐、啤酒等带气饮料

  不要放入冷冻室

  可乐、芬达、啤酒等放在冰箱也容易炸,原因是这类饮料固然有我们熟悉的“水变成冰,体积膨胀”。但这样最多只会让瓶子变形或者胀破,不至于发生爆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膨胀。

  啤酒、汽水、苏打水这类饮料,在灌装的时候会往液体里冲入大量的二氧化碳。(啤酒里面的二氧化碳是酵母发酵产生的,灌装的时候会尽量避免二氧化碳流失)

  二氧化碳本身不易溶于水,主要是因为有高压把它强制压到水中的。而当水冻成冰后,原本被高压压在水中的二氧化碳,重新以气体的状态释放出来,在汽水、啤酒瓶内造成巨大压强,当压强超过瓶身材料承受的极限,就会发生爆炸。所以,啤酒不要冷冻到冰箱哦!

  03

  干冰放冷冻室想重复使用

  甚至能将冰箱门炸飞

  夏天买一些生鲜、水果及甜品烘焙,商家都会随着箱子赠送两包干冰,帮着食材保持新鲜度。有时候你可能想着,或许干冰可以放在冰箱里,后续还能重复利用,但其实干冰放在冷冻室,也是会爆炸的。

  而且,相对于其他的水果饮料爆炸,干冰冷冻后爆炸更严重。此前甚至发生过因存放干冰,导致冰箱门被炸开的情况。

这四种东西放冰箱,可能会“爆”

  干冰冷冻后爆炸的原因还是二氧化碳。

  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在-78.5℃以上的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家里冰箱的冷冻层一般只有-18℃左右,这个温度远远高于-78.5℃,对于干冰来讲,这个温度太“炎热”,分分钟就变成气体了。

  干冰变成气体后体积迅速变大。而冰箱为了保冷,密封性比较好,如果冰箱内储存的干冰较多,又长时间没有打开冰箱门,冰箱内就会蓄积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结果就造成了爆炸。

  就算储存的干冰比较少侥幸没有爆炸。打开冰箱后,可能会发现干冰变成一个空空的袋子。

  04

  自制辣椒酱、果酒放冰箱

  一定要记得定期排气

  青梅季来临,很多喜欢酿酒的朋友会泡一桶梅子酒。然而自制的果酒、泡菜、糟辣椒等放进去冰箱也是会炸的。

这四种东西放冰箱,可能会“爆”

  图源:健康有约

  爆炸的原因跟百香果汁爆炸的原理相同,都是因为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区别在于酿酒、泡菜是我们主动打造出来一个适合微生物主动繁殖、发酵的环境。如果我们需要在家酿酒、做泡菜,可以选择定期排气或直接使用泡菜坛来研制。

  古代的酿酒师,是会定期给酒精进行排气的;而泡菜坛子原理则是在坛口制造简单的水封结构,能够方便外界的氧气进入,同时可以让内部气体排出。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自己在家做发酵品,对微生物的控制无法做到精确,小白不建议尝试。即使是大厨,也要注意过程之中放气、吃的时候注意变质,一旦觉察不对,果断丢弃,千万别心疼。

  最后提示大家,冰箱不是“保险箱”,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更需警惕,发现容器鼓胀、液体异味,别犹豫,立刻丢弃。

  相关新闻:

  健康度夏防疾病

  7月盛夏,高温来袭,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应做好肠道传染病、高温中暑、“空调病”等疾病的预防。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系列病变的传染病。症状多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人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等。

  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养成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双手15秒以上;确保食材新鲜,避免食用过期或腐败变质的食品。食品要彻底煮熟煮透,生食蔬菜水果的时候要清洗干净,处理和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生熟分开。饮用水煮沸后再饮用。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清洁,以减少蚊蝇及蟑螂等的孳生。

  高温中暑

  高温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7月天气炎热,预防中暑至关重要。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正午等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注意补水,在高温天气下,定时定量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保持室内环境凉爽,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注意用车安全,高温天气驾车出行时,离车前务必确认车内无儿童或宠物滞留,切勿将其单独留在密闭车厢内。

  空调病

  “空调病”又称空调综合征,是指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而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

  生活中预防“空调病”应注意每年在使用空调前彻底清洗消毒,使用期间,则定期清洗过滤网。清洗消毒后,应开启门窗半小时左右,使用通风功能运行至残存消毒剂挥发完再投入使用。空调温度设置不宜低于24摄氏度,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开空调时,可每隔2至3小时开窗换气,以确保室内外空气流通,室内空气清新。出汗后不要直接吹空调,因为身上有水分时再直接接触冷风,很容易让寒气侵入体内,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即使再热,也要换掉湿衣、擦干汗水,再吹空调,千万不要贪图一时痛快给身体留下健康隐患。

  综合央视新闻、科普中国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韩爽 通讯员 陈超群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10月15日,在南县南洲镇育才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进行水稻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南县是湖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稻虾产业,2025年南县虾稻米种植面积超60万亩,预计亩产稻谷600公斤。
15
10月14日,工人在位于河北省宁晋县境内的国网邢台北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建设工地施工。目前,位于河北省宁晋县境内的国网邢台北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建设正在按照节点要求稳步推进。
15
10月14日,建设者在衢丽铁路东西岩站站房候车厅钢网架上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0月14日,建设者在衢丽铁路东西岩站站房候车厅钢网架上进行焊接作业(无人机照片)。
15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14
10月13日,伴随嘹亮悠长的鸣笛声,一列满载家电产品、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亚班列从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出发,将经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哈萨克斯坦等地。10月13日,伴随嘹亮悠长的鸣笛声,一列满载家电产品、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亚班列从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出发,将经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哈萨克斯坦等地。
14
10月13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参访活动在上海举行,中外嘉宾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感受上海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城市治理等方面的最新实践成果。
14
夜晚,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呈现出不同光影美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13
贵州省施秉县苗族绣娘龙禄颖,是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早年外出打工,后来返乡创办苗绣企业并免费给当地妇女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带动12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13
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持续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建设,通过改造闲置建筑,以多种方式对敦煌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打造了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敦煌无界等一批以敦煌文化为主题,集文创消费、艺术展览、互动体验、社交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吸引了大批喜爱敦煌文化与艺术的游客前来打卡游览。
13
10月11日,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新华社发(刘再耀 摄)  新华社青岛10月11日电(记者黎云)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11日上午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47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
12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