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炖着肉、烧着水
就去客厅刷剧
去卧室睡回笼觉
又或者去学校接孩子
厨房用火不离人
是每位“掌勺”铭记于心的底线
今天
让我们一起
聚焦家庭防火
关注厨房燃气安全
黯“燃”涌动
案例警示
2023年6月21日20时37分许,宁夏银川富洋烧烤店发生燃气泄漏爆炸事故,事故造成31人遇难,7人受伤。国务院调查组公布了宁夏银川“6·21”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调查报告:直接原因是液化石油气泄漏遇明火引发爆炸。
2024年12月26日,陕西宝鸡眉县凯旋城小区内一民房发生爆炸,事发楼体外墙被炸出大窟窿,爆炸碎片散落一地,造成3人受伤,无人员死亡,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为燃气闪爆。
消防安全提示
1
规范使用燃气设备
气瓶选择:购买正规燃气公司充装的气瓶,钢瓶护罩应标注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禁止使用超期未检或报废气瓶。
拒绝 “黑气”(无资质商贩销售的液化气),黑气普遍存在充装过量、掺杂二甲醚等问题,易引发爆炸。
连接部件:使用金属波纹管替代橡胶软管(寿命≥8 年),软管长度≤2 米,两端用管卡固定。
减压阀需匹配气瓶规格,家用应选择低压减压阀(出气压力 2800Pa),严禁使用中压阀。
餐饮场所:使用液化气超过 100 公斤时,需设置独立储瓶间,配备防爆电器、燃气浓度报警器和干粉灭火器。
禁止在地下室、半地下室或通风不良场所使用燃气。
2
日常检查与维护
泄漏检测:定期用肥皂水涂抹阀门、软管接口,观察是否冒泡,严禁用明火检漏。
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选择带电磁阀的型号,可在泄漏时自动切断气源。
环境要求:气瓶应直立放置在通风良好处,远离明火、电源和热源(距离灶具≥0.5 米),严禁卧放或倒置。
厨房应保持通风,使用时开启抽油烟机,禁止在密闭空间长时间使用燃气。
3
应急处置要点
泄漏初期:立即关闭气瓶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杜绝一切火源(如开关电器、拨打手机)。
人员撤离至室外安全区域,拨打燃气公司抢修电话或 119 报警。
气瓶起火:若阀门完好,用湿毛巾包裹手部关闭阀门;若阀门损坏,用灭火器冷却罐体并迅速撤离。
切勿用水直接扑救,防止罐体遇冷收缩引发爆炸。
4
燃气安全的
“五大误区”
误区一:“燃气泄漏时开排风扇通风”。排风扇开关可能产生电火花,应先开窗自然通风。
误区二:“液化气罐倒放可充分利用残液”。倒放易导致残液泄漏,引发爆燃。
误区三:“燃气软管不漏气就不用换”。橡胶软管使用寿命仅 18 个月,超期易老化开裂。
误区四:“报警器响了马上关闭阀门”。应先撤离现场,在室外安全处联系专业人员处理。
误区五:“燃气味淡就不危险”。城市燃气添加了四氢噻吩(臭味剂),若气味变淡可能是泄漏初期,仍需警惕。
油锅变“火锅”
案例警示
2025年3月11日,贵州省贵阳市一居民楼厨房发生火灾。经初步调查,起火原因为女户主炸洋芋时油锅起火,所幸扑救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2024年10月,北京房山区拱辰街道的居民王女士在厨房烹饪时,油温过高起火,引燃了抽油烟机。幸好明火被社区微型消防站人员及时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消防安全提示
1
如何预防“油锅起火”
控制油温:油炸时油温不超过油的烟点(植物油约 160-200℃,动物油约 140-190℃),冒烟时立即关火。
避免锅内油量超过锅体容量的 1/3,防止油溢出。
离人关火:油锅加热时必须全程有人看管,严禁离开厨房接听电话、看电视等。
烹饪结束后立即关闭燃气阀门或电源,防止余温引发复燃。
电加热油锅:长时间不用时需切断电源,避免温控失灵导致油温过高。
定期检查加热管和温控器,防止老化短路。
餐饮场所:禁止在烟道下方堆放可燃物,配置灭火毯和灭火器。
油炸区应设置防火分隔,操作人员需经过消防安全培训。
日常维护:每季度至少清洗一次油烟机和排烟管道,防止油垢积累引发火灾。
在厨房安装耐高温型烟雾报警器,设定 180℃以上高温报警。
2
如何扑救“油锅起火”
在火灾发生的初期:
锅盖灭火:用金属锅盖(非玻璃)完全覆盖油锅,隔绝空气。注意:锅盖需能严密贴合锅口,且灭火后至少等待 30 分钟再开盖。
灭火毯覆盖:将灭火毯展开覆盖油锅,确保边缘完全压在锅底边缘外,避免空气进入。若使用棉质灭火毯,需浸湿后再覆盖。
蔬菜灭火:沿锅边缓慢倒入大量冷蔬菜(如切好的土豆、青菜),降低油温并隔绝氧气。
如果火势扩大:
立即关闭燃气阀门或拔掉电器插头,切断火源。
用干粉灭火器(非水基型)从侧面喷射火焰根部,避免直接冲击油面导致飞溅。
若火势失控,迅速撤离现场并拨打 119 报警,切勿贪恋财物。
错误操作警示:
严禁用水灭火:冷水遇热油会瞬间汽化,引发爆燃,导致火势蔓延。
慎用湿毛巾:棉质毛巾易被高温引燃,仅适用于火势极小时快速覆盖。
避免端锅移动:移动燃烧的油锅可能导致热油泼溅,扩大火势。
3
油锅起火的 “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油烧干了才会起火”。油的自燃点约 340℃,即使未烧干,持续加热也可能达到燃点。
误区二:“灭火后立即开盖检查”。高温油接触空气可能复燃,需等待油温降至 100℃以下(约 30 分钟)再开盖。
误区三:“用灭火器直接喷油面”。干粉冲击力可能使油溅出,应从侧面喷射锅壁或火焰根部。
无人看管的灶台
消防安全提示
1
如何预防“用火离人”
全程监护:
烹饪时必须全程有人看管,尤其在油炸、炖煮、煎炒时,禁止离开厨房接听电话、看电视、外出购物等。
建议使用定时器(如手机闹钟)提醒,每 10-15 分钟检查一次炉灶状态。
关火准则:
人离开厨房前必须关闭燃气阀门或电器开关,即使短暂离开(如取调料、接孩子)也需关火。
烹饪结束后,关闭总阀门并等待锅具完全冷却后再离开。
智能预警:
安装高温报警器,设定 180℃高温阈值,当油温或锅体温度超标时立即触发声光报警。
2
警惕认知误区
误区一:“短时间离开没问题”。实验证明,油锅在离人 3 分钟内即可达到自燃点(340℃),即使离开 1 分钟也可能引发火灾。
误区二:“依赖定时器就安全”。定时器仅起提醒作用,需配合关火操作,且可能因手机静音、信号干扰等失效。
误区三:“小火无需看管”。小火可能因风吹、汤汁溢出等意外熄灭,导致燃气泄漏。
3
用火离人的 “四大致命场景”
炖汤离人:汤汁溢出可能浇灭火焰,导致燃气泄漏;烧干后锅具温度可达 500℃,引燃周边可燃物。
油炸离人:油温超过烟点(植物油约 160-200℃)后易自燃,且离人时无法及时关火。
电陶炉离人:电陶炉表面温度可达 800℃,离人时若覆盖杂物(如抹布)易引发火灾。
蒸锅离人:蒸锅烧干后,金属锅底与燃气灶直接接触可能导致变形、漏气。
警惕隐藏的杀手
一氧化碳
案例警示
2024年11月9日凌晨,云南镇雄泼机镇瓜娃村石丫村民小组吴某某家中烧煤炭取暖,屋内门窗紧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2023年12月22日,河南安阳一美食城包间内,6名顾客使用炭火吃火锅,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导致3人不幸身亡、3人受伤。
消防安全提示
1
防范措施
燃气设备规范:
燃气热水器应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安装在浴室或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热水器时,避免长时间密闭使用,洗浴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烟道式热水器需连接烟道并伸出室外,定期检查烟道是否堵塞或破损。
定期检查燃气管道、阀门和烟道是否密封良好,防止漏气。
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场所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及时发现隐患。
取暖安全:
燃煤取暖炉必须配备烟道,确保排烟通畅,禁止在卧室使用。
使用燃气设备、炭火取暖或煮茶时,务必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密闭环境。
汽车尾气防范:
车辆停驶时避免长时间开空调,尤其在地下车库等密闭环境。
定期检查排气管是否漏气,发现异响及时维修。
2
急救措施
自救:
当感觉到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不能站立但意识尚可时,可匍匐爬行至通风地带,同时呼救。
施救:
迅速将患者撤离出中毒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松解衣扣、腰带,保持呼吸畅通。
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及时送医,如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口唇呈樱桃红色,可以把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因呕吐物导致窒息。
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同时,对中毒者做进一步观察和紧急处理,如发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转自:大连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