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
中国人的年夜饭
丰富多样,千滋百味,
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历经数千年,
五谷是怎样筛选出来的?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吃饱到吃好,
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今天(2月11日)
长江日报《读+》周刊推出
《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作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
科普作家史军专访。
史军。
史军指出,
几千年来,
各种谷物和中华民族
双向奔赴、共赢共生,
才成就了我们手中最香甜的饭。
史军强调,
饭碗常满,文明方能长盛。
《中国食物:粮食史话》史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从狗尾巴草到小米:
一粒粮食千年驯化
你知道吗?路边常见的狗尾巴草,竟然是小米的“直系”祖先!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驯化野生植物,逐渐筛选出适合食用的谷物。考古发现表明,早在1万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驯化野生稻。而小米的驯化,可能还得感谢狗的帮助——它们通过捕食田鼠,间接帮助人类传播了优质的谷种。
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在众多野生植物中筛选出适合食用的谷物,这一过程充满了智慧与偶然。狗尾巴草的籽粒并不饱满,但经过数千年的驯化,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小米。研究表明,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狗的祖先狼是肉食动物,但被人类驯化后,狗逐渐能够消化淀粉。当狗捕食田鼠时,田鼠体内未消化的谷种通过狗的排泄物传播到人类的聚集区,这些谷种萌发生长,最终成为优质的粮食作物。
从狗尾巴草到小米,从野生稻到现代水稻,粮食的驯化史不仅是一部农业史,更是一部人类与自然共同演化的历史。正如史军所说,我们的饭碗里装的是满满的生存智慧。
为什么我们只吃这8种谷物?
成熟的小麦。图片来源:新华社
地球上已知的植物有38万种,可为啥咱们的主食谷物就那么几种?史军指出,小麦、水稻、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这8种谷物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们产量高,籽粒多,天生就是当粮食的料。
就拿水稻来说,要是它的籽粒一旦成熟就脱落,根本没法好好采集。但人类和植物就像默契十足的伙伴,水稻的这个“小缺点”反而成了优势,让它和人类紧密相连。
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籽粒成熟后不会轻易脱落,方便集中采收。人类与这些作物的关系,其实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植物为了生存,人类为了吃饱。
正如史军所说,我们与这些作物是“合作伙伴”,共同成就了今天的农业文明。人类选择了这些作物,而这些作物也选择了人类。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粮食的生产上,更体现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
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
与生存密码有关
史军。
提到“吃饭”,北方人习惯“吃饭等于吃面食”,南方人习惯“吃饭等于吃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史军表示“南米北面”并非个人喜好,而是自然地理条件的结果。北方气候适合小麦生长,南方则适合水稻生长。大脑将“好吃”定义为对生存有利的食物,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种植的作物。北方气候干燥,适合耐旱的小麦生长;而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种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物逐渐成为当地的主食,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史军说,人类的食物选择是被自然条件“逼迫”出来的,所谓的“好吃”,其实是生存智慧的体现。大脑将“好吃”定义为对生存有利的食物,这种选择不仅影响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更塑造了我们的文化。
从吃饱到吃好
科技改变我们的饭碗
从古代的粗放农业到现代的精准育种,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餐桌。
云南大学的胡凤益教授团队将非洲野生稻的基因导入正常栽培稻中,通过杂交产生多年生水稻,能种一次连续收好几年。这种“农业黑科技”极大节约了劳动力,同时对土壤涵养也有帮助。
李家洋院士团队则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重新设计与快速驯化四倍体水稻材料,开辟了水稻育种的新途径。
史军提醒我们,尽管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粮食安全依然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丢。粮食是连接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民族的隐秘丝线。史军强调,让饭碗常满、文明长盛,于一食一饮间续写人类与粮食的故事,既要对过往心怀敬畏,也要勇于担当未来。
记者| 马梦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