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席氏是名门望族,席氏善于经商,获利之后,在东山镇上置有许多房产,至今仍留有启园,俗称“席家花园”,便是一例。但席氏并非是东山本地人,而是外来人口。据史料记载:大约在1000多年以前,唐代广明和中和年间(880-882),当时黄巢起义,声势浩大,朝廷抵抗不力,有倾覆之危。在朝廷任职的上将军席温,怕祸及家室,就带着三个儿子来到苏州东山隐居,筑宅于太湖畔。后来,三个儿子成家立业,分在三个地方居住,并逐渐形成村落,大儿子居处称上席村,二儿子居处称中席村,小儿子居处称下席村。
席氏初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湖滩,芦苇丛丛,野鸟乱飞。此地是席温率族迁山上岸的地方,席氏在此繁衍生息,子孙成群。加上老祖宗有上将军头衔,故此地的湖滩,便名席家湖,后来形成一个村落后,即名席家湖村。此后,还有南宋护驾南迁的翁氏、刘氏、汤氏也来此居住。
席家湖村,位于东山镇东北端的菱湖畔。北临菱湖,东靠新塘圩,西侧连湖湾村。席氏自到东山后,看破了政治上的你争我夺,不再走武举之路。他们为了生活,从明初开始便外出经商,因船只运输货物要靠岸,席家就在湖畔筑了一个码头,即称“席家码头”。而且,商业也逐渐兴旺起来,有人在村上还开起了商店,逐渐形成了集市。据志载:清康熙皇帝南巡到东山游玩,还是在席家码头上岸的呢!
到了清末和民国初期,席家湖村日渐发展,在码头上还设立了开往上海的航船。1931年,席氏后裔又开辟了东山到苏州的外湖轮班。一个偏僻的乡村,船来船往,人头济济,一片兴旺景象。
席家湖村虽是一个小村落,却也留有名胜古迹,值得一说。
安定塔,建在席家湖嘴的堤岸上。1916年8月,由旅沪金融界人士席锡蕃(名裕康,别字慰振)遵照父亲之命为报母恩而建,高约18米,共7层。塔的门额上写有塔名“安定”,由清代同治状元陆润庠书。“安定”原系郡名,意为平安稳定,这是造塔者的愿望。塔内有一副对联:“远籁湖声应法鼓,余辉山响起梵铃”,上联听“湖声”,下联闻“山响”,富有诗情画意。塔的内壁上,镌有三元大帝神像。塔的底层可以入内,其余几层却不能上去。每层塔的角上均缀有小铜铃,湖风吹来,叮叮当当之声,清脆悦耳。
安定塔背衬青山,面对太湖,位置极好。塔前为湖滨,是渔舟栖息之处,每至傍晚,渔船上飘起袅袅炊烟,渔火点点,富有诗情画意。诗人朱润生有诗云:“席家湖上铃声急,小北湖中白浪翻。漫问风涛安定否,斜阳孤塔冷无言。”
御码头,位于小北湖东南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农历四月,康熙皇帝巡幸东山,由席氏族祖席启寓迎驾陪同。皇帝来到一个小码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与皇帝同游,更显得十分荣耀。1932年,席氏后裔席启荪为纪念上祖躬逢此盛典,特地选址筑园,即今之启园,即席家花园。启园占地70亩,主要由庭院、花园和柳毅小院三个部分组成,为太湖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被誉为“太湖第一园”。1996年,政府在整修启园时,建造了御码头,码头伸入湖内数十米,顶端筑亭,曰“通湖”,亭内悬康熙皇帝御笔“翠色满湖”匾额。中立石碑一块,镌“御码头”,为刘墉所书。站立亭中眺望太湖,碧波荡漾,帆影点点,水浮青螺,太湖景色尽收眼帘。岸边竖起了巍峨的石牌坊,上面镌有当年康熙皇帝御书“光焰万丈”四字。坊柱上镌有对联一副:“湖海尚豪气,松柏有本心”,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书。
席家湖码头,这是一座古码头,由席氏兴筑,系石驳堤岸,码头堤岸长200余米,自建造至今已有1000多年了。
东山席氏,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其后裔难计其数,有许多人已离开东山,到国内其他地方或到国外去发展,现在东山居住的有400多人。在东山还有一座席氏祠堂,原已毁坏,现已修复。每年清明时节,席氏后裔会聚东山,前去祠堂内祭祖。笔者应邀为席氏祠堂撰有一联:“祠宇伴青山,幸留古建成胜迹;宗亲会吴郡,共仰先贤祝永昌”,悬于大门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