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2024-06-26 08:12来源: 新华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3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赵红颖、武小涵、许浩(从左至右)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前合影。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右)、赵红颖(中)、武小涵外出进行采样工作。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左)、赵红颖(右)、武小涵在外出采样途中检查设备。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这是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拍摄的中国北极黄河站牌匾和站门口的石狮子。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这是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拍摄的中国北极黄河站。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黄河站科考队员乘坐小艇外出进行采样工作。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3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在黄河站介绍历次科考活动队员合影。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左)和博士生武小涵在黄河站检查采样设备时交流。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2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配枪外出进行采样工作。北极熊伤人的事件偶有发生,新奥勒松要求人们必须配枪才能离开小镇。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在黄河站进行样品采集。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武小涵在进行海水样品采集。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左)和博士生武小涵在进行海水样品采集。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右)在黄河站内同挪威极地研究所教授金·霍尔曼交流。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pagebreak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镇

  6月21日,在挪威新奥勒松,科考队员胡正毅在黄河站内工作。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小镇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因其极高的纬度和丰富的地质生态被极地科学家誉为“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监测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间黄河站不仅见证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科考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和面对意外风险的勇敢。以冰川科考为例,科考队员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前往最远的观测取样站点;夏季极昼期间,队员们会因为午夜高悬的阳光而忘记他们已经工作到 “深夜”;而北极熊的出没、冰川裂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则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已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接纳660多位科考人员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名极地科考队员,我为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坚定地说。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责任编辑:张魏桔]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凌晨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29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大汶河(左上)、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右上)和大汶口遗址核心区(左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济南5月28日电 题:“祖先比我们想象的先进得多”——考古工作者泰山脚下探寻中华文明起源 
29
端午节和儿童节临近,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魅力。端午节和儿童节临近,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魅力。端午节和儿童节临近,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魅力。
29
2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日常使用的小喇叭等5件(套)实物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上午9时许,学生们的早操散去,华坪女高的校园里,张桂梅拿着小喇叭的身影在学生的队伍末尾缓慢地往回走。
28
2025WWS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27日在广东东莞落幕,在决赛中,中国选手白雨露在2:4落后的逆境下,连胜四局,以6:4逆转世界排名第一的泰国名将明克·努查鲁特,成功卫冕。
28
5月27日,在国际邮轮“爱达·地中海”号上,工作人员为游客演出。当晚,随着国际邮轮“爱达·地中海”号缓缓驶离大连港国际邮轮中心泊位,大连港国际邮轮中心时隔五年再次迎来国际邮轮始发航次。
28
5月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由中铁二十局承建的铜陵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完成T梁预制施工,项目建设正式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27
时下,华北平原麦浪滚滚,一派丰收在即的景象。在河北省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往来田间,看小麦长势,进行各种试验,为小麦丰产保驾护航。
27
近年来,浙江安吉全力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形态,通过创新业态、优化布局、完善配套等举措,激发消费活力。
27
夏初时节,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举办“兴生态·宏文旅·泰美好”第六届文化旅游活动。热闹欢快的歌舞表演、激情四溢的民俗运动,吸引当地牧民和游客参与其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6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