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我家宝宝误吞了一枚硬币
现在吃不了东西
一吃就吐!”
3月18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急诊接诊了一名误吞异物(硬币)的3岁儿童,家长表示距离误吞硬币已经过去了1个多小时。
针对家长描述及患儿出现哽噎感、吞咽疼痛、呕吐胃内容物、进食困难的情况,急诊外科马上开通绿色检查通道,检查结果显示,硬币正卡在食管上段,导致患儿吞咽疼痛,无法进食。经过医生的治疗,最终取出了这枚卡在食管内的硬币。
南宁市第四医院肝病与消化病诊疗中心彭认平副主任介绍,儿童出现误吞的情况在生活中时常出现,在接诊的病例中,大多数的上消化道异物滞留于食管,以食管入口处最多见。
医生介绍,80%~85%的上消化道异物发生于儿童,以鱼刺、硬币、电池、磁铁和玩具居多,高发年龄段为6个月至6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牙齿生长期,特别喜欢用嘴啃咬新事物,容易出现误吞。
医生表示,误吞的异物主要有气管异物和食管异物两种。若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气管异物会导致宝宝出现嘴唇变黑、咳嗽、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的风险;食管异物会出现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胸痛等症状。对于误吞的情况,医生建议,家长应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监护,避免小的硬物给宝宝玩,花生、瓜子、糖果、果冻等食物也不建议喂食,如发现婴幼儿在啃咬异物时要及时制止,同时要远离异物。
医生强调,儿童误吞异物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如儿童误吞异物,切勿以大量饮水、喝醋、吞米饭等民间“土方法”强行解决,应立即停止进食,尽早就医,特别是尖锐的异物(鱼刺、骨头、硬币、钥匙、假牙、果核、电池、玩具等),强行吞咽、催呕、大力咳嗽都有可能会造成消化道管壁组织甚至气管、周围大血管的损伤,出现呼吸困难、大动脉出血,危及生命。
如何规范处理婴幼儿气管异物
日常预防
(1)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孩子勿把玩具、硬物放入口中玩耍,避免食管异物、气管异物的发生。
(2)家长应该妥善放置小物件,如硬币、纽扣电池、钥匙等,避免孩子在无人陪护的情况下误吞。
(3)在进食时也应避免嬉笑、讲话、打闹或行走、跑步等。
及时就医
(1)明确或怀疑儿童误吞了异物,应给儿童禁饮食,尽快到医院就诊。
(2)就医时应如实告知医生:是否有明确的异物误吞史,异物的类型、大小、性状、数量,误吞的时间、最后一次进食时间、孩子误吞异物后有何表现以及既往存在的疾病史。
记者:刘婷 通讯员:韦增昱 陆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