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山西省太原市孙家寨社区腾飞舞龙队摆出“中”字造型。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新华社太原2月25日电(记者王学涛)精瘦结实的身板是郭成义30余年舞龙的见证。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他尤其忙碌,要带队演出30余场,不是在舞龙,就是在“练兵”。
57岁的郭成义是山西省太原市孙家寨社区腾飞舞龙队队长。作为太原市小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家寨舞龙的传承人,他一直带领村民传承舞龙文化。
目前,孙家寨成人舞龙队有30多人,少年舞龙队有20多人,年龄从10余岁到50余岁不等,他们平时种菜、上学,业余时间舞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正是源于对龙的敬仰,春节期间人们舞起长龙,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锣鼓声中,舞龙队伍完成翻江倒海、龙腾九霄、祥龙盘柱、龙舟、莲花等造型,象征着风调雨顺、步步高升、一帆风顺、和和美美等美好寓意。
舞龙的场合也愈加广泛。如今,在开业庆典、寿诞、婚庆、奠基仪式等场合都能看到孙家寨舞龙队的身影。郭成义说,少年队演一场4000元,成人队演一场一万多元。他们一年演出100余场,每人能挣三四万元。
2月5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贵家营村村民在舞龙灯。新华社发(武楠 摄)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贵家营村的舞龙习俗已传承了600余年,最初村民只舞一条龙,现在增加到6条。
夜幕降临,伴着喧天的锣鼓声,两条大龙、众仙女、四条小龙相继登场,它们时而腾云驾雾,时而嬉戏耍逗,时而翻江倒海。整场表演刚柔并济,妙趣横生。龙头的装置十分巧妙,眼眨动,鼻喷烟,嘴里转动绣球,神采飞扬,活灵活现。
89岁的荆怀民一直在现场指挥,他从18岁起就跟随老艺人学舞龙,如今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盐湖龙灯舞”的传承人。
2月5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盐湖龙灯舞”传承人荆怀民(左二)在检查龙灯功能。新华社发(马梦迪 摄)
“小时候八九个人舞一条龙,现在五六十人舞2条大龙、4条小龙。”荆怀民说,盐湖龙灯舞的表演主要分巨龙显威、仙女游春、群龙献瑞、团结奋进四大部分,最后的大造型是中间一条小龙在最高处顺时针转,第二层是3条小龙逆时针转,最外层是两条大龙包围着小龙,呈现大龙护小龙的状态,非常壮观。
今年元宵节期间,贵家营村舞龙队也前往外地演出,一场费用达3万余元。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忻州古城,来自忻府区南关村的舞龙队春节期间为游客奉上多场精彩表演。40余人舞动着一红一黄两条龙,完成双龙问世、游龙戏水、神龙出海、龙降吉祥、二龙戏珠、龙行天下等场景。
“舞龙习俗曾在我们村中断了6年,2018年又重新舞起来。”在南关村舞龙队队长王培林看来,这不仅带来了商机,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村民们的美好回忆,活跃生活,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