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以前有没有留意过,在档口买肉、买水果,往往都挂着一排闪着红色光源的大灯,照得猪肉颜色鲜艳且富有光泽,顾客挑选时看着很好,回家后再看却发现并不“养眼”。其实问题就出在档口悬挂的特殊光源的照明灯上,这种灯俗称“生鲜灯”,在它的照射下商品犹如进行了"美颜",鲜肉、海鲜等生鲜食品会显得格外新鲜红润。不过,从今年12月1日起,这种灯将全面禁用,生鲜产品也将褪下美颜滤镜,凭实力吸引顾客。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曾走进上海一家农贸市场,生鲜猪肉区笼罩在一片红色灯光下。商家坦言,用什么灯很有讲究,会影响生意好坏。
记者在现场做了对比,在普通光源照射下,一般猪肉呈粉色,一旦开启生鲜灯,颜色立马鲜艳。即使有些肉类不新鲜,在光线照射下也很难分辨。
而在淘宝搜索,生鲜灯的宣传词很博眼球,比如"用对灯光,早点收摊""强劲增鲜"等。而除了肉类,蔬菜、熟食、水果等也都有"定制灯光",比如蔬菜用绿白光、熟食用红黄光等。
对此,检测人员表示,解冻肉和新鲜肉在正常光源下有暗灰和粉红之分,但是在色温1800K的生鲜灯照射下,都呈现红润颜色。
同样的,颜色开始变黄的青菜,在3000K灯光照射下,立刻显示出鲜嫩的绿色,甚至连干枯感也减少了。
其原理与照明灯具的显色性和颜色有关。目前市场上的“生鲜灯”通过增加特定颜色发光,改变灯具对特定颜色的显色能力,比如红色和绿色,让食品的颜色看起来更加红润或鲜艳。
不过,从12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就将施行。其中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时,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也就是说,商家卖生鲜食品时,不能再用“生鲜灯”了。
违规者将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综合丨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柳依、《上海早晨》栏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