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2022-04-15 15:19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熊琳、王普、孙蕾

  “2021我们一起走过,2022我们一起加油!”

  2022年元旦零时,冯远征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迎新视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人艺)开阔的排练大厅里,在一张张青春面孔的包围中,冯远征带领大家热情地喊出“北京人艺演员队祝大家新年快乐”。

  的确,2021,冯远征很忙,由他执导的新生代演员阵容的话剧《日出》,紧张排练了100天之后,在人艺新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首演。由他参演的重头剧目《杜甫》《茶馆》《玩家》《全家福》依然一票难求。

  2022,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作为纪念演出剧目、“曹禺剧场”首场话剧《日出》将于4月20日上演。眼见着年轻人“慢慢上道”,冯远征内心轻松了一些,也仿佛看见当年人艺老艺术家们放手自己的模样。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近照。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的确,从一名跳伞运动员到懵懂的青年演员,从赴柏林求学,到回归心怀眷恋的北京人艺,“松二爷”“魁格”“顾贞观”“司马迁”……冯远征塑造了众多经典话剧舞台形象。

  的确,影视剧中,他又是被路人“痛斥”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家庭暴力男”安嘉和;是《非诚勿扰》里出镜仅有几分钟的“艾茉莉”,被提名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是《天下无贼》里娘娘腔劫匪的扮演者……作为实力派演员,冯远征总能把另类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95岁的蓝天野说:“冯远征是总那么不一样的好演员,是有担当有想法的演员队长,还是与众迥异的表演教师。”

  从艺近40年,如今作为北京人艺副院长、演员队队长,“青年演员培训计划”“剧本朗读”“线下讲座”“线上授课”等一系列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培训项目,让冯远征将更多的精力扑在了青年演员的培养上。

  随着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等一批北京人艺著名演员陆续退休,马上60岁的冯远征,责任感从未如此紧迫,“我希望青年人尽快成长起来,擎起人艺的大旗。”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3月4日,冯远征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上。

  今年两会,在委员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冯远征大声疾呼,实现文化强国需要人才辈出,年轻一代的成长需要大力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机会。对于年轻人,让他们多创新、出精品。他说,“让每一位年轻的文艺工作者都成为德艺双馨的好演员、好工作者。德艺双馨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梦开始的地方

  冯远征喜欢话剧舞台,7点半的演出,他总会5点之前就到场。

  演出前,他会把化妆室里所有的灯都打开,这里镜子很多,里面就会出现“无数的自己”。“我可以在镜子中充分感受自己,感受自己的角色,可以很好地调整自己。”

  坐在化妆室里接受采访,冯远征说:“在人艺,我会很踏实,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假如在外地拍戏,时间一长,他就特别想念回到人艺的排练厅。“我喜欢排练厅的味道,喜欢排练厅的氛围,喜欢泡一杯茶在那静静地揣摩角色。”他说自己始终对话剧“情有独钟,一往情深”。

  1978年,还在读初中的冯远征进入北京业余跳伞队,并且为了成为一名专业跳伞运动员放弃了高考。然而,一次全国比赛结束,专业教练“年龄太大、体格太瘦,无法进入专业队”的评点,让他陷入茫然。

  之前电视上播放曹禺的历史剧《王昭君》,冯远征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话剧”。真正接触,便是迷茫中第一次走进北京人艺小剧场。他记得很清楚,那是一部由林兆华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先锋戏剧”《绝对信号》。剧中无业青年黑子的苦闷孤独,让此时同样境遇的另一个青年在黑暗中泪流满面。他说,“太震撼了,那种‘震撼’就是想让人哭,那是对艺术产生的一种信仰。”

  这名被艺术吸引的青年为了生活,在哥哥的帮助下进入一家拉链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给牛仔裤生产拉链,无疑是一种时髦的工作。大家谈论流行,追逐文艺,一群小青年因戏剧表演走到了一起。

  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跳伞运动曾把他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得以释放,坚持、勇气、专注。一旦换做表演,“更如一扇窗被打开,便爱上了。”他说,“那一刻,梦想就是做个演员。”

  他开始报名一些费用不高的表演班,瘦弱的他却被几乎所有的老师告知“形象不好”。深深地自卑中,跳伞运动中的控制与爆发,更让他在每一次表演学习和汇报演出中竭尽全力。

  一次,与朋友买了最贵的戏票在人艺观剧,如此近距离地体会舞台上如醉如痴的艺术表演,他心中呐喊,“这辈子,如果也能站在人艺的舞台上演戏,就知足了。”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在电影《青春祭》中的剧照。

  机遇真的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辞掉拉链厂工作,一心备考的冯远征在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中,被著名导演张暖忻相中,一路闯关,获得电影《青春祭》男主角的扮演机会。

  “冥冥之中,我与张暖忻导演有一种缘分。”《沙鸥》曾是冯远征最喜爱的电影,影片中女排运动员的起起伏伏,让他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多少次内心祈福能与张暖忻合作,哪怕戏份不多,“没想到,遥远的梦想,就这么实现了”。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北京人艺85班的同学们(后排右二为冯远征)和童弟老师、班主任林连昆(前排右一)老师。

  1985年,冯远征考入北京人艺。之前报考的北京电影学院,尽管获得了拍电影的机会,但终因“形象一般”没能进入。

  “你们中间,有人拍过电视剧,有人拍过电影,但我希望你们不要骄傲,从零开始。”人艺的第一堂课,老艺术家林连昆语重心长,冯远征记忆深刻。

  2015年,一篇网文刷屏,文中以口述形式讲述了冯远征留学德国,学习格洛托夫斯基流派,以及与德国恩师露特·梅尔辛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师生情谊。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德国留学生活。

  “在德国的两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艺术的认知。”他说,“柏林墙已经拆了,但是,德国的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会有一道墙,就是中德之间的文化、生活习惯的墙。”

  1991年,冯远征回到北京,当天就到了剧院,迎面碰上当时北京人艺副院长于是之,他问冯远征,“你还回剧院吗?”

  冯远征说,“回!”

  后来,冯远征多次讲到,如果当初待在德国,就不会遇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在我人生最低谷时,我遇到了人艺。因为人艺,又遇到我的教授梅尔辛,和格洛托夫斯基流派。”对于人艺,冯远征始终充满感激,“无疑,我是幸运的。”

  “不希望角色里有冯远征的影子”

  20年前,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热播,冯远征把一名心理扭曲的“家暴男”演绎得惊悚而深刻,“一夜之间‘他’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一个神经质、变态、打老婆的恶人。”直到今天,依然有观众“出不了戏”,提到冯远征便会想到“变态”医生安嘉和。

  “作为扮演者,我必须‘合理化’他所有的行为。”为了这个角色,从小在一个和睦家庭里长大,从没有接触过家庭暴力的冯远征给妇女热线打电话,询问各种细节。

  “知识分子会不会打老婆?”他问。

  “打老婆的知识分子太多了……”工作人员说。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扮演“家庭暴力男”安嘉和。

  从妇联得到的案例和数字更让他震惊,“当时中国50%的家庭有暴力倾向,其中38%的施暴者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些内容丰富了一个真实的“安嘉和”。

  电视剧热播,让中国人第一次对家庭暴力现象从“家丑不可外扬”的麻木回避转为反思批判的大讨论。

  对于成功塑造的“家暴男”,有人跟冯远征说:“安嘉和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他打梅湘南,而是他不出声地站在她背后看着她,让人觉得下一秒就要出手了。”

  冯远征说,好的演员能够生动地表达此时此刻,能够让观众相信他就是这个人物。“而这些,如果没有话剧舞台的锤炼,也不可能演好安嘉和这个人。”

  冯远征一直相信,“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剧照。

  2004年,电影《天下无贼》,冯远征和范伟搭档,演了一胖一瘦两个滑稽的劫匪。那年春节,他收到很多朋友发来的短信:“不许笑,打劫呢!”

  2008年,电影《非诚勿扰》里,出场短短几分钟的另类角色艾茉莉,让冯远征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冯远征在电影《非诚勿扰》里出镜仅有几分钟的“艾茉莉”。

  “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总停留在同一类型人物上。”关于各种多元的人物角色塑造,有不少观众喜欢拿冯远征跟同期优秀的男演员做比较,认为他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性格鲜明,反差强烈,而绝非模式化表演。

  采访中,对于这种认可,冯远征表情少许紧张,他说,“如果一个角色给到我,我会去做大量的工作。同时就是否定自己,其实否定自己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才能成长,我不希望大家在每个角色里看见冯远征的影子。”

  他把演戏比作一个酿酒的过程,一个话剧需要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去思考、塑造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这几个月里,演员每天几乎都要用至少两个小时在重复同样的台词,这种品味、打磨,是没有一次重样的。他说,“话剧是在修行。”

  这些年尽管拍了不少影视剧,在冯远征看来,自己的根在人艺,在话剧舞台,“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人艺给予的,只要人艺一声召唤,我可以放下任何事情。”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右一)在话剧《茶馆》中。

  作为北京人艺大戏,话剧《茶馆》从1958年首演,60多年过去了,如今依然一票难求,被誉为“一部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

  舞台上,当门帘一挑,提溜着鸟笼子,蹭着小碎步上台的松二爷一出场,台下的观众便热烈起来,大家给予扮演者冯远征不少认可和高度评价。其实,扮演松二爷也并非冯远征的初愿。

  1992年,老艺术家们的《茶馆》封箱,1999年,剧院决定由林兆华导演和一批年轻演员复排《茶馆》。

  冯远征记得很清楚,那天宣布名单时,松二爷的经典形象始终来自老艺术家黄宗洛,“怎么会是我?”他觉得自己怎么也是个演小生的形象。

  于是,他去找导演,“我演不了。”

  导演说,“演不了,就退出。”

  他又去找院领导,答复是,“给你两条路,一条路就是演,一条路是你辞职。”

  《茶馆》一演又是20多年,“直到今天,我也不认为松二爷必须是我来演,但在人艺,既然接了这个角色,那就认认真真把他演好。”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在话剧《杜甫》中。

  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演员的人生感悟不一样了,当塑造的人物活在他身上的时候,表演就越来越少了,舞台上便成了一种高级的表达。他说,“在人艺,先继承,再突破。”

  除了传承,冯远征在话剧舞台上还塑造了顾贞观、司马迁、杜甫等一大批经典历史人物形象。他说,“演员是痛并快乐着的职业。”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在话剧《司马迁》中的剧照。

  2005年,冯远征第一次回到祖籍陕西韩城,也是那一刻他有了一个想法,“创作一出司马迁的话剧。”2015年,他参与策划,并且第一次担任导演,内心渴望了10年的话剧《司马迁》在人艺与观众见面。

  舞台上,司马迁为了表达自己完成《史记》的决心时,奔跑着,呐喊着,直到坚定地站在舞台中间铿锵地重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冯远征泪流满面。

  “这千古名句是司马迁写给自己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冯远征说,这段表演之前脚本上并没有,是自己在不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后深刻感悟到的,于是他找到编剧重新修改了剧本。

  演出后,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说,“那一瞬间泪目了。”

  当年曾在德国舞台上被震撼到的冯远征说,“那种放下一切包袱的自由表演,我觉得自己悟到了,这就是搞艺术的人的幸福与痛苦,是一瞬间迸发了,释放了。”

  他说,“塑造一个话剧人物,需要演员付出大量心血。只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全身心投入,才能演出好作品。”

  “好演员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下午2点,正式的排练还没开始,人艺剧院三楼的排演厅里已经传来演员们字正腔圆的绕口令练习声,大家知道这是“冯导”要求青年演员们“吐字归音”的基本功。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导演《日出》排演现场。

  2021年9月,北京人艺全新阵容、全新演绎的《日出》在新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主剧场“曹禺剧场”首演。此次全部起用青年演员的新排版《日出》,是继1956年首都剧场落成开幕大戏《日出》之后,再度演绎北京人艺两座剧场的经典传承。

  “很多人觉得,由年轻人出演这部经典作品似乎有点冒险,但我看来,我们要尽可能给予年轻人发光发亮的机会,即便最初的光芒可能不够大不够亮,但点点星芒就是一个明亮的开端。”作为新版《日出》的导演,冯远征说。

  排练中,他总是静静地坐在台下,用心地观察着年轻人的表现,不时会戴上老花镜在剧本上默默地记录一下。

  他不让年轻演员看过多资料,也不做任何示范表演,而是进行引导式提问,让他们不断熟悉剧本,打开内心,从自己的角度接近人物,避免受到影响和禁锢。他说,“我希望年轻人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100多天里,每天,冯远征与青年人一起热身、练发声,夯实基本能力,揣摩表演方法。《日出》中饰演陈白露的青年演员陆璐说,冯远征身上始终有一种热情,推着大家向前,“他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日出》中“男一号”方达生的扮演者、青年演员杨明鑫,2015年进入人艺,他说自己一开始在舞台上“真的找不着北,往那一杵,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些年,担任演员队长的冯远征在剧院力推年轻人,开创了不少“培新”项目。杨明鑫说,“剧本朗读”是个能发光的平台,让演员与观众可以面对面地训练与交流,“慢慢找到了舞台上的感觉”。

  杨明鑫说,对戏,冯远征非常认真,是表演课的好老师,“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是精力旺盛能跟我们玩到一起的‘年轻人’。”

  在冯远征看来,北京人艺正是因为上一代演员创造了一个个经典剧目和人物形象,才创立了辉煌,“但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享受老艺术家们留给我们的光环。”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在话剧《全家福》中的剧照。

  “我们这一代是传承中求发展,人艺的血液不能变。”冯远征说,“不论是《茶馆》《雷雨》《日出》,还是创新剧目《天下第一楼》《玩家》《全家福》等,都是在延续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舞台表现形式前提下的传承与创新。”

  1991年,冯远征从德国回来最大的愿望是当老师,教授表演。“当时何冰刚从中戏毕业到人艺,他问我,你觉得中国戏剧跟德国比起来怎么样?我说起码落后50年,如今如果再问,估计我会说更落后了。”

  冯远征觉得这个责任不在演员,“是表演教学落后的问题”。他认为,“一个表演专业的老师,最少要有10部自己的表演作品,只有真真正正有表演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

  从1991年萌生教课念头,到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执教,冯远征说,“这条路,我用了20年。”

  2020年,冯远征还多了一个身份,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近年来,“青年演员培训计划”“剧本朗读”“线下讲座”“线上授课”等一系列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培训项目也在悄悄进行当中,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让青年演员在剧场之外获得更多北京人艺特有的专业素养培训和精神传承。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导演《日出》排演现场。

  “表演是一个从大俗到大雅,再到大俗的过程。想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生活的积累和持久的学习。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要‘把自己逼到墙角’,才能有所突破。表演是一个不断打碎自己、重塑自己的过程。”

  冯远征清楚地记得,刚进人艺时,剧院让他演话剧《北京人》里的曾文清。“当时我不过是一个尚未毕业的学员,那次演出起用的全是年轻人,剧院是想通过此举推新人。”

  演出结束,当听到老一辈“还行,这年轻人不容易”的评价时,冯远征觉得那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因为你撑下来了”。

  在人艺,有个词叫“合槽”,冯远征觉得那是他在人艺迈出的第一步,而且一下就融入到人艺当中,“合槽了”。他说,“合槽”也是如何做一个好演员。

  “在人艺,我们更提倡‘一棵菜’精神。”他说,一棵菜,有菜心、菜帮、菜根、菜叶……在人艺的舞台上,无论主角、配角、龙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人艺老演员兰法庆,一直演绎小角色,从来没有站到过舞台中央,“却是人艺的一块宝。”冯远征说,“他上去几分钟就有光彩,看他演戏,是一种享受。”

  他说,人艺的“一棵菜”精神也奠定了人艺剧目的水准,它是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龙套,在舞台上都有光彩。

  “人艺的希望是观众,是观众能够走进剧场的认可,是一代一代的观众对人艺的支持和热爱。”冯远征说,不能因为观众的包容就降低人艺的艺术水准,“希望人艺的青年一代尽快成长,擎起人艺的大旗。”

  “如今,一些年轻演员十分浮躁。”冯远征认为,“年轻人必须为戏去打磨,要耐得住寂寞。做演员,首先要学会正视自己的身份和荣誉。好演员一定是德行好,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应该看到,明星与演员有根本区别。明星或许可以带来一时的流量,但流量无法为一部作品带来长久的生命力,而演员的任务就是塑造好角色。”

  话剧《日出》首演时,每一场演出结束,冯远征几乎都会在凌晨时分发一个朋友圈,“注视”“越来越好”“新生代演员好棒”,是记录,是鼓励,更是见证成长。(陶忆雯对本文亦有贡献)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寒潮来袭,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供电段供电维修车间组织应急抢险人员上岗待命,在雪后对铁道上方的接触网运行状态进行巡视,确保春运期间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据了解,该供电维修车间现有干部职工97人,平均年龄约31岁,曾获全国铁路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27
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当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50多名留学生参加“书香钟书阁·共赏中国年”来华留学生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7
佳节将至,年味渐浓。
27
1月25日,春运迎来节前客流高峰。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7亿人次。
26
1月25日拍摄的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无人机照片)。2025年以来,海南三亚中央商务区加速推进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工作。
26
1月24日,大熊猫“宝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吃竹子。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24日举行大熊猫馆开馆仪式,新一对大熊猫“宝力”和“青宝”首次正式与公众见面。
26
莫斯科举办春节文化体验活动
26
春节将至,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25
春节日益临近,春运节前客流进入高峰期。在北京火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背着行囊,带着收获,去往家的方向。
25
进入冬季,“冰城”哈尔滨市换上“冰雪新装”,一块块冰经过华丽蜕变,或化身为琼楼玉宇,或“淬炼”成玲珑冰雕,最终融入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等各处冬季景点中。
25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