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松江区一80岁老人独自骑三轮车外出后迷路,与家人失联。
老人失联近一天一夜。监控显示,老人推着三轮车辗转四地,骑行路程超50公里,老人被迫在外过夜。
警方连夜出动寻找,最后在一路口找到了迷失的老人。民警先确认了老人的身份,随后用本地话关心老人昨天在哪过夜,有没有吃东西?
在得知老人整夜未进食后,还给老人买了粥。最后,警方将老人和车子都安全送回了家。
网友表示
民警给力
用本地话交流好亲切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认知障碍人群因认知衰退、行动不便等因素导致的走失风险日益凸显。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万老人走失,其中65%发生在离家3公里范围内。
早期预警,防患未然
识别老人走失风险,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及早发现“暴风雨”的征兆,才能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高危人群识别
认知障碍老人: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是走失的绝对高危群体,患者的大脑就像受损的硬盘,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功能逐渐失灵。
精神疾病患者: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老人,由于情绪和认知的双重影响,走失风险显著增加。
独居老人:缺乏家人的日常监护,一旦出现认知或身体状况的变化,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干预。
反复走失者:有过走失经历的老人再次走失的概率极高,需要格外关注。
走失前兆信号
行为异常:突然变得焦躁不安,反复询问时间、地点,执意要外出寻找某个人或去某个地方——如同火山爆发前的地壳活动,看似平常却暗藏危机。
睡眠紊乱:昼夜颠倒,夜间游荡,白天嗜睡,生物钟的紊乱常常伴随着更严重的认知问题。
记忆混乱:把现在当作过去,认为已故的亲人还活着,坚持要回到童年时的家,时空错乱是认知障碍加重的标志。
多重防护,筑牢安全防线
居家环境安全改造
门锁升级:安装带有密码、指纹或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门锁,既能防止老人在认知混乱时随意外出,又能让家人远程监控开门情况,在门上贴上醒目的提示标签:“外出请告诉家人”。
标识系统:在房间门上贴上文字和图片标识,如“卧室”“卫生间”等,帮助认知功能下降的老人更好地识别空间。
照明系统:在走廊、卫生间等区域安装感应式夜灯,避免老人夜间起床时因光线不足迷失方向,明亮的环境就像心理的定心丸,能减少老人的焦虑感。
个人防护装备
智能定位设备:GPS定位手环、智能手表或定位卡是现代科技给我们的“护身符”,选择时要考虑电池续航能力、定位精度和防水性能,建议选择带有一键求救功能的设备。
身份识别卡片:制作防走失卡片,包含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家属联系电话、常用药物、过敏史等信息,卡片要用防水材料制作,字体要大且清晰,可以制作多张分别放在衣服口袋、钱包和鞋子里。
醒目标识:选择颜色鲜艳的衣服和帽子,便于在人群中快速识别,避免深色或与环境过于融合的颜色。
预防老人走失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责任,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每一位老人都曾经是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如今他们步入暮年,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更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安全上的守护。
新闻晨报 陆靖珺综合警民直通车上海、国家卫健委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