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出门的你
是不是感觉凉飕飕的.....
受高空槽东移影响,昨夜今晨本市大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天气,中心城区和浦东等地降雨较为明显。15日20时至16日08时的雨量统计显示,最大降水出现在浦东洋泾街道为53.0毫米。今天 气温回落,全天23℃-27℃之间。白天以阴到多云为主,局地有短时阵雨,范围不大,影响有限。北到东北风3-4级。
很多上海人
已经迫不及待降温了
需要注意的是
明天(10月17日)气温会有小反弹
忽上忽下真的很魔幻...
最高再度升至29℃左右
明天夜间到周六早晨
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
又会出现较明显的阵雨或雷雨天气
周六白天仍有雨,在冷空气影响下,北风风力较大,气温明显下降。早间气温还在25℃左右,夜间就可跌破20℃。由于有冷空气不断补充影响,周日和下周本市气温基本保持在18~23℃之间,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来到,也请及时添加衣物,做好换季安排。
今天这天气,加上小风一吹,
小坊的不少同事说,
前几天还热得人没胃口,
今天肚子里的馋虫全被勾出来了。
看来老天爷是亲自下场
督促开启"贴秋膘"大业
不吃点好的,
都对不起这恰到好处的凉意。
说起“贴秋膘”
上海龙华医院近期发文
有些误区千万不要踩!
贴秋膘怎么来?
“营养过剩”时代还要不要贴?
“贴秋膘”是我国传统养生习俗,尤其在北方,每年立秋都要包饺子、吃肉,仪式感满满。秋季大量进食高蛋白、高脂食物,可以把炎热夏天高温导致的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的损耗迅速弥补,增加脂肪、储备热量,以抵御冬季严寒。
夏季炎热,出汗过多,“气随津脱”,会损伤人体的气和津液,导致气阴两虚,容易出现疲劳、乏力、口干、燥热等现象。同时暑湿困脾,脾胃运化失常,消化功能随之减弱。秋季气温转凉,暑热渐退,气血由外向内收敛,消化功能也逐步恢复。此时“贴秋膘”,身体可以更好把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吸收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强壮体魄,为御寒过冬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物质生活丰富,很多人夏天不再需要在户外辛勤劳动,整天“孵”在空调间里喝冰饮吃外卖,夏季不瘦反胖,人们还需要“贴秋膘”吗?相较于传统大鱼大肉式的“贴秋膘”,我们更加提倡通过合理、均衡的饮食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同时秋高气爽、气温适宜,人们可以适当增加户外的光照时间,配合合理锻炼,“贴秋肌”比“贴秋膘”对身体健康意义更大。
什么时候开始贴秋膘?
有没有“参考日”?
中医养生强调“顺天应时,天人合一”,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人类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这几天虽然依旧闷热难挡,但是仔细看看周围自然界:栾树开花结果了,梧桐叶悄悄变黄,秋日已至,植物感应节气更迭比人要敏锐,这些信号也提醒大家可以开始准备“贴秋膘”了。秋燥伤肺,人们会出现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和大便干等症状,“贴秋膘”的秋季进补不妨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平补之品如鸭子、梨、百合、银耳、山药、蜂蜜等,有助于护阴润燥。
推荐秋季食疗方:冰糖炖雪梨、枸杞银耳羹、山药粳米粥、莲藕排骨汤、老鸭冬瓜汤、西芹炒百合等都是适合秋季的食疗方。
“贴秋膘”是否等同于“大吃大喝”?
哪些人不适合“贴秋膘”?
过去,物质相对匮乏,体力劳动者多,“贴秋膘”大吃一顿之后,人们马上投入收获的劳作之中。当代人生活方式久坐居多,因此现在的“贴秋膘”应该更加讲究,相较“大鱼大肉”“大吃大喝”,食物的选材、搭配、分量和烹饪方式重在健康平衡,比如多选择一些酸味、白色或者易消化的果蔬和食物,多采用炖、煮、蒸、煲汤等烹饪方式,既能保留营养,又能补充水分。
体型肥胖或患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的人群,不建议传统方式的“贴秋膘”,越“贴”越胖、越“贴”指标越高,小心更严重的并发症找上门。舌苔厚腻、头身困重、大便粘滞的痰湿体质人群也不建议“贴秋膘”,盲目进补只会加重痰湿症状,适得其反。
你开始贴秋膘了吗?
这回短袖终于要收起来了~
上海人们准备好了吗?
综合|新闻坊、上海天气发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