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来临之际,不少高血压患者疑惑:“为什么我才40岁就患高血压?”“每天吃药,血压为什么还是忽高忽低?”“明明头晕症状改善了,为什么一停药没过多久又犯了?”“为啥别人吃便宜的药管用,我吃贵的都没用?”
针对这些疑问,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许键结合临床中的真实案例,拆解高血压管理的“底层逻辑”。
成因溯源
高血压不是“突然到访”
两类诱因需警惕
许键为患者测血压。
“血压150/90mmHg,我是不是患高血压了?”“我爸妈血压都不高,为什么我会患高血压呢?”……在门诊,有这样困惑的患者不少。
“很多人觉得高血压是‘年纪大了才会患的病’,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发病的案例越来越多。”许键指出,高血压本质是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的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成因差异显著。
原发性高血压占比达90%~95%,由遗传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引发。许键解释:“如果父母患高血压,子女患病风险会增加2至3倍。”广西人偏爱腌制食品、老友粉、螺蛳粉等重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推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特别强调,高盐饮食是我国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此外,熬夜、酗酒等不良习惯,会持续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让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
继发性高血压仅占5%~10%,常被忽视。35岁患者张某就是典型案例:血压持续维持180/110mmHg,多种药物治疗无效,最终通过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脉狭窄,植入支架后血压恢复正常。“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都是常见诱因,尤其是严重打呼者,夜间反复缺氧会直接导致血压波动。”许键补充道,长期服用避孕药、激素类药物也可能诱发高血压。
危害警示
“无声杀手”伤全身
心脑肾首当其冲
许键在病房为患者做检查。
“我没感觉不舒服,为啥要吃药?”这是门诊中不少患者的疑问。对此,许键表示:“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近半数患者没有头晕、头痛等明显症状,轻症患者会出现头晕、头胀、耳鸣、胸闷、心悸、恶心等情况,此时器官已受到损害。”许键结合临床数据强调,高血压对心、脑、肾、眼的损害具有渐进性和不可逆性。
对大脑而言,长期高压会导致脑血管粥样硬化,增加脑梗、脑出血风险。“去年接诊的一名患者血压160/100mmHg,却拒绝服药,某天晨起后突然失语,确诊为脑梗后虽抢救成功,但留下了语言障碍。”许键说。对心脏来说,持续高压会使其超负荷工作,逐步发展为心梗、心衰。肾脏作为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长期受累会导致肾动脉硬化,严重的会引发尿毒症。此外,高血压还会损伤眼底血管,晚期可能导致失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分层需结合靶器官损害情况,这也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许键提醒,定期检查心肾功能、眼底,是高血压患者的“必修课”。
防治结合
生活干预是基础
医防融合护健康
高血压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许键指出:“高血压治疗是‘三分治七分养’,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
生活方式干预具体包括每日盐的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约一啤酒瓶盖),减少酱油、腌菜等隐形盐的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太极;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针对药物治疗,许键强调:“高血压是‘一组病’,不是‘一种病’,用药必须量身定制。”不少患者害怕吃一辈子药成为负担而自行停药,结果耽误了治疗。其实,血压控制好是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患者长期规律吃药,不能自行停药。如果患者血压控制理想,医生会试着减药甚至停药,但患者不能自行停药,否则血压反弹反而更加有害。他表示,其实降压药物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副作用。
就微创手术治疗,许键指出,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DN)适用于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与强化药物治疗血压仍难以控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消融肾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可以减少交感神经对肾脏和全身血管的影响,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精准施策
降压不能“急刹车”
长期管理是核心
自助检测血压示意图。
“血压不是降得越快越好,尤其是长期高血压患者。”许键解释,血管已适应高压状态,骤降会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根据指南要求,普通患者需1~4周逐步降至<140/90mmHg,能耐受者可降至<130/80mmHg;仅高血压急症需2小时内降至160/100mmHg以下,但仍不能直达正常水平。他强调:“心态焦虑会导致血压波动,测血压前需安静休息5分钟,避免越测越慌的恶性循环。”
“血压正常就停药,是最危险的行为。”许键强调,高血压用药是长期甚至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没有专业医生指导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药物的作用是帮助血管“放松”,而非修复弹性,停药后血压会反弹,加速器官损伤。“遵医嘱调整剂量不等于停药,即使血压稳定,也需每3~6个月复诊一次,由医生评估用药方案。管理高血压就像养身体,不是吃一次药就能一劳永逸,要长期坚持。”许键提醒。
“南宁已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高危人群可就近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许键建议,普通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血压4次,高血压患者血压稳定后每周测量2~3次。
“别害怕高血压,只要弄清成因、避开误区、精准管理,血压就能稳,心、脑、肾就能少受伤害,日子就能过得踏实。”最后,许键再次提醒高血压患者,“稳住血压就是稳住了健康的‘基石’。”
知多点
Q
血压多高算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推荐成人高血压继续采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连续5~7天测量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使用降压药,血压虽低于上述诊断界值,但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A
Q
哪些人群需警惕?
结合广西地域特点与临床经验,许键列出高血压高危人群清单,符合一项以上者需加强监测。
有家族遗传史者 直系亲属中有高血压患者。
生活习惯不佳 日均盐摄入量超5g、每周运动不足150分钟、长期熬夜或过量饮酒。
身体指标异常者 BMI(身体质量指数)≥24kg/m²(超重)、腹型肥胖、合并糖尿病或高血脂。
特殊人群 40岁以上中老年人、更年期女性、长期精神压力大人群。
合并基础病者 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或长期服药人群。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罗颢 文/图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