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有市民在十里长堤边的海面上
发现了大量的白色小水母
视频发到网上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有人认为这是“陈嘉庚水母”
什么是“陈嘉庚水母”?
它们为何会突然成群出现呢?
特区新闻广场
十里长堤海域出现
“陈嘉庚水母群”
5月26日,邱先生在十里长堤边游玩时,在渔船停靠点偶然发现,海中有成群出没的水母,便赶紧拍了下来。
市民 邱先生
大概中午一点多的时候,水面上就看到有好多水母,但是到了下午三四点,因为水位退潮以后,可能水位下降了,水母很多都浮到水面上了,那种水母数量非常多,靠岸边的时候密密麻麻的都是水母。
邱先生说
这些水母平均个头
差不多是成年人拳头大小
呈半透明状
身体上布满褐色小斑点
市民 邱先生
我们用那个网去捞了,想研究一下,往年没有看到这么多的水母,所以抓起来看了一下,手感软软的,像果冻一样,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是“陈嘉庚水母”。
上午,记者根据邱先生提供的地址,来到了十里长堤,这里的钓友说,这几天确实在海面上看到了不少水母。
钓友 李先生
它有没有斑点我还真看不清楚, 一般就早上的时候会出现,如果你待的时间长的话说不定你还可以看到。
记者 黄丹妮
刚刚这里的钓友告诉我们,他这段时间看到的水母通常都是成群出现的,但是时间并不固定,刚才我们沿着靠岸的海面搜寻了一圈,可惜没有发现水母的身影
这些到底是什么水母?
记者咨询了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陈楠,他看了视频后判断,这大概率就是“陈嘉庚水母”,他们的实验室近段时间也采集了活体样本准备鉴定。
“陈嘉庚水母”是1924年美籍教授莱特在厦门海区鉴定出的一个水母新种,为了纪念捐资助学的陈嘉庚先生而命名,它的伞部有红褐色斑点,口腕为乳白色。
每年5月到6月中旬之间,常活跃于厦门海域,这种水母也带有毒性,大家不要徒手去抓。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 陈楠
水母是随着水流走的,所以一般是涨潮的时候才会到离大家比较近的地方,水母是刺胞动物,大部分的水母毒性都还比较强,你稍微碰到它就会被蜇伤。
陈楠提醒
如果不小心被水母蜇伤
应该用镊子或衣物剥离水母残留组织
用干净的海水清洗伤口
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记者/黄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