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电影票根能解锁餐饮折扣,一张火车票根可获得景区优惠,一场演唱会的门票能成为城市文旅的“通行证”。这种被称为“票根经济”的创新实践,不仅升级了假日消费体验,更反映出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挖的深刻转型。
所谓“票根经济”,是指消费者凭借文体活动的票根,在后续消费场景中获得折扣、积分兑换等权益,以票根为纽带,串联起不同消费领域。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将北京电影节票根转化为艺术展览、餐饮折扣的“万能钥匙”;河南洛阳推出“票根+”活动,乘列车抵达当地的游客,凭购票凭证,可享受应天门、明堂天堂、九州池等多个景区门票半价优惠;云南玉溪推出一张球票“附赠”多种优惠活动,包括住酒店有折扣、餐饮享优惠、景区免门票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联动,实际以票根为媒介,把孤立的消费场景拧成了“一股绳”。过去人们看完演出、逛完景点就走,现在一张票根能让人多留几小时、多花几百元。
“票根经济”的价值重构,本质是对消费逻辑的升级回应。在物质丰裕时代,单一功能性消费已无法满足需求,消费者更希望获得情感附加值和文化认同感。例如,上海虹口区成立的“票根经济”联盟,整合滨江餐饮、美术馆、体育场馆等资源,通过小程序实现权益互通,游客手持电子票根即可解锁“艺术鉴赏—美食体验—运动休闲”的闭环路径。这种设计不仅能提升消费频次,更能把消费者追求的情感附加值,通过票根流动于现代消费场景中。
在我国多措并举扩消费背景下,“票根经济”的爆火带来多种启示。其一,消费创新无止境。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关键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不断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消费者才愿意深度消费、多元消费。
其二,各行业融合发展是趋势。因为分散的经营模式必然推高经营成本,单一商家无法降本经营,会制约消费。而通过票根等工具把分散的经营场景融合起来,就能通过价格优惠起到引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票根经济”在节假日展现出巨大活力,但其发展仍存挑战。首先是短期热度与长期价值的平衡。节假日之外,在平日客流下降后,景区、酒店是否有条件持续让利?其次是技术便利与人文关怀的冲突。例如,电子票根系统虽提升效率,却将部分老年群体挡在优惠门外。最后是模式创新与地域特色的融合。一些无法形成商圈的景点,若景点间距过远,恐怕不适合照搬“票根+消费券”模式,还需因地制宜,将地域特质转化为消费魅力,避免同质化。当然,确保“票根经济”持续火爆,也不能忽视“串起来”之后的服务质量和权益保障。
(宗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