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水就想上厕所 VS 半天不去一次的人,哪个更健康?

2025-04-26 08:27来源: 平安江苏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一喝水就往厕所跑,而有些人却半天才去一趟。

  这不禁让人疑惑和好奇,长时间不上厕所的人,是他们的膀胱比较能憋尿吗?那些频繁上厕所的人,身体是不是有疾病呢?频繁上厕所排尿 VS 长时间不去厕所排尿,到底哪个更健康?今天,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进行分析和解读。

  膀胱的“容量密码”

  要想知道上面的答案,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下人体的膀胱特点。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约为 300~500 毫升,但个体差异显著:

  1

  膀胱弹性差异

  膀胱具有一定的顺应性。顺应性高的膀胱,就像容易吹大的气球。装尿时,膀胱能轻松扩张,压力不会突然升高,即使存尿量多,也不会让你感觉特别胀或难受;顺应性低的膀胱,则像硬塑料瓶。稍微装一点尿,膀胱就变得紧绷绷的,压力猛增,容易让你频繁想上厕所,甚至漏尿。例如长期憋尿者,膀胱顺应性就会下降,导致“存尿量”减少。

  2

  激素调控

  抗利尿激素(ADH)夜间分泌减少,使夜间尿量占全天 30%~40%。若 ADH 分泌异常,可能引发尿崩症(24 小时尿量>4000 毫升)。

  3

  性别解剖差异

  女性尿道短(平均 4 厘米 ,男性平均尿道长度为 20 厘米),更易因感染或妊娠压迫出现尿频。

  另外,人体膀胱的“弹性”就像橡皮筋,既能扩张存尿,又能及时排空。普通人通过科学训练,比如运动员定时排尿并慢慢延长间隔,能让单次尿量有所提升,就像把“小水杯”扩容成“大茶壶”,这说明膀胱的顺应性可以通过锻炼增强。但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们血液中的糖分随尿液排出时,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尿量暴增至每天 3000~6000 毫升,这种“被动扩容”并非膀胱弹性好,而是身体被迫启动“排水模式”。

  影响人体排尿的因素很多

  正常人的日尿量为 1000~2500 毫升,单次尿量 200~400 毫升,排尿间隔时间白天为 2~4 小时,夜尿次数为 0~1 次,但排尿的多少和间隔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排尿次数不同主要与身体的水分代谢特点有关。每个人喝水多少、膀胱大小、内分泌调节都存在差异,比如爱喝水或常喝咖啡茶饮的人,水分吸收快、排泄多,可能一小时就想上厕所;而膀胱容量大的人能储存更多尿液,可能半天才需要去洗手间。

  同时,脱水也可能导致排尿次数和尿量的减少。当身体水分不足时,尿液生成减少,排尿次数和尿量都会相应减少。但这种情况通常伴有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

  身体里的抗利尿激素(一种调节水分的激素)也会影响排尿频率,这种激素分泌多时,肾脏会把水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减少尿液生成。

  另外,代谢快的人出汗多,静坐少动的人则更多通过排尿排出水分。环境温度也有影响,天冷时血管收缩会促进排尿,天热时大量出汗又会减少尿量。

  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引发尿频。泌尿系统感染、肾脏功能异常等多种病理性原因也可能影响人体排尿。

  排尿骤增或骤减,

  可能是这些疾病信号

  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或突然减少,且每次尿量并不多,这都有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信号。

  1

  泌尿系统疾病

  如果突然尿频,很有可能是前列腺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由于炎症的刺激,会使得膀胱黏膜变得异常敏感,稍有尿液就产生尿意,导致尿频。这种情况,往往还伴随着尿急、尿痛等不适。

  另外,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尿频。前列腺体积的增大,压迫了尿道,使得排尿变得不畅。膀胱为了克服这种阻力,不得不更加用力地收缩,从而产生更多的尿液,引发尿频。

  如果排尿次数正常,但每次尿量却减少,这也可能是慢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在作祟。肾功能受损,影响了尿液的浓缩能力,使得尿量增多,但排尿次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表现不一。此时,患者可能还伴有腰痛、低热、乏力等症状。

  2

  内分泌疾病

  除了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尿频。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肾脏在过滤血液时无法完全重吸收过多的葡萄糖,会导致尿液中渗透压增高,带走更多水分,从而引发多尿和尿频;而尿崩症患者,由于抗利尿激素的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也会出现多尿、口渴和大量饮水的情况,进而导致尿频。

  3

  肾功能疾病

  如果排尿次数突然大幅减少,甚至无尿,则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严重警报。因为在急性肾衰竭的少尿期,患者就会出现上述症状,这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除了上述异常情况外,如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立即就诊:

  1.血尿:无痛性血尿需排查膀胱癌(尤其是 40 岁以上吸烟者)。

  2.尿潴留:膀胱残余尿量>50 毫升,可能引发肾积水。

  3.排尿中断:可能是膀胱结石的典型表现。

一喝水就想上厕所 VS 半天不去一次的人,哪个更健康?

  通过表格上的数据标准,能帮助大家初步判断排尿健康状况。作者制作

  科学干预:

  从饮水到药物的全攻略

  1

  饮水策略

  白天每 1~2 小时喝 200 毫升水,既能补水又能调节排尿节奏,降低夜尿风险。

  但要记得避开两个“坑”:睡前 2 小时内别大量灌水,咖啡因和酒精这些“利尿剂”也尽量少碰,它们可能会导致尿频的加重。简单调整喝水习惯,就能和频繁起夜说再见。

  2

  行为训练

  针对健康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延迟排尿”小技巧:每次想上厕所时稍微憋一憋,逐步延长 5~10 分钟再去,能有效改善尿频、尿急等膀胱过度活动(OAB)症状。

  同时搭配凯格尔运动(交替收紧-放松盆底肌群),像肌肉健身一样增强尿道括约肌力量。膀胱训练调整排尿节奏,盆底肌锻炼加固“控尿阀门”,双管齐下守护泌尿系统健康。

  3

  药物治疗

  多尿症患者可通过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减少夜间尿量,相当于给膀胱装了个“节水装置”;而膀胱过度活动(OAB)患者常需抗毒蕈碱药物(如索利那新)来放松逼尿肌,但这类药物给膀胱踩下“刹车”的同时,可能连带减缓唾液腺和肠道运动,需警惕口干、便秘等“连带反应”;针对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频率异常,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 α 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以及 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此外,抗生素在确诊细菌感染时也会被使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如同权衡利弊的精准操作,需遵医嘱把控疗效与副作用的平衡点,所以不建议大家自行在家盲目用药。

  结语:

  排尿虽是日常小事,却是健康的重要指标。无论是尿太多还是尿太少,都可能暗示着身体存在某种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大家可以关注下自己的排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不必焦虑,但也别忽视,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日发现潜在问题。

  转自: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首次集中展出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
01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银高铁包惠段于8月2日启动联调联试,计划于年内开通运营。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银高铁包惠段于8月2日启动联调联试,计划于年内开通运营。
01
8月30日,游人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水上森林景区乘坐竹筏游览美景(无人机照片)。秋日里,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乐享好时光。秋日里,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乐享好时光。
01
8月30日,在山东省荣成市府新小学,小学生们跨越“成长跨栏”,步入新学期。开学在即,各地做好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开学在即,各地做好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开学在即,各地做好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
31
这是8月30日拍摄的成渝中线高铁科学城站六线道岔特大桥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8月30日,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成渝中线高铁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科学城站六线道岔特大桥顺利合龙,为线路按期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31
这是8月30日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内拍摄的银河下的6号火山与草原(堆栈合成照片)。初秋时节,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草原上,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沐浴在星空与银河之下,景色壮美动人。
31
记者29日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北京市综合运用国旗红旗、立体花坛、宣传画面、夜景照明等形式进行景观布置工作,以庄严隆重、恢宏大气的氛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30
8月28日晚,布置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四万盏太阳能灯将鸣沙山一面山体点亮,让夜晚的大漠更具魅力。
30
8月29日,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举行“长安霓裳·跟着国潮游陕西”汉服文化推广活动,在七夕节为市民游客送上一场文化大餐。
30
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8位阅兵擎旗手讲述战旗背后的故事 阅兵活动当天,第82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陈卓将手擎“势如破竹”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29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