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尾酒中加入当归、陈皮、人参等中药材,并标注“活血化瘀、安神助眠”等功效,就成了“中药鸡尾酒”。
近期,“中药鸡尾酒”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是养生与娱乐的结合,也有人认为是“智商税”。就此,记者采访了南宁市中医医院医生,揭开“中药调酒”面纱。
可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调制中药调酒。
南宁市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薛彩红介绍,中药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到酒中需要一定时间,通常需要浸泡数天甚至数周。从中医药理论来看,中医方剂中药物的配伍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目的,多种药物相互配合,在浸泡过程中成分相互作用,可达到协同增效或降低毒性等效果。“中药调酒”因现调现喝无法充分发挥方剂的整体功效,有效成分溶出量少,难以达到预期治疗或调理效果,可能还会因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传统药酒都需要长期浸泡。
“‘中药调酒’应使用易挥发、药食同源的药来制作,如薄荷、紫苏、桂花等。”南宁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营养科主任马宁宁认为,“中药调酒”虽然新颖,但本质仍然是酒,市民要控制饮用量,避免长期大量饮用,否则可能导致酒精依赖、肝损伤、胃黏膜损害。饮用药酒或者“中药调酒”,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人的反应来调整饮用量。如果在饮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皮肤过敏等,应立即停止饮用,并及时咨询医生或就医。
这些人不宜喝“中药调酒”
酒精过敏或酒精不耐受者,饮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肝病患者(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酒精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加速肝损伤,甚至诱发肝衰竭。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胃溃疡、胃炎、食管炎等),酒精刺激胃黏膜,可能导致出血或病情恶化。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酒精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心率失常,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孕妇、哺乳期妇女,酒精可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婴儿发育,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FAS)。
儿童及青少年,酒精影响大脑发育,增加成瘾风险。
服用特定药物者以及湿热体质和阴虚火旺体质人群也不适合服用。
记者 叶祯/文 宋延康/图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