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了监管的短板。各方应加强协同共治,织密织牢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让群众放心、安心、舒心消费。
贷款培训
“你再不还款,我们公司就要报警处理了!”在福建宁德读大学的李晓向位于四川成都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提出退课退费后,公司开始跟她“算账”:违约金、平台管理费、材料费……各式各样的费用加起来为1844元。
“我明明没上几节课,怎么要交这么多钱?”更让李晓没想到的是,如果她不支付公司1844元,自己每个月就要还300元贷款,而这是她当初报名时办理的分期付款。“当时机构表示如果支付学费有困难,他们可以帮助办理‘消费贷’,不学的话可以随时终止还款,不用支付任何赔偿。”李晓说。
在机构的承诺下,李晓没仔细看合同内容就签订了贷款协议,没想到协议内容却和机构当初的承诺不符。实际上,李晓的遭遇并非个例。
“招同学修图、剪辑加字幕,‘小白’可带,多劳多得,工资日结100多元,有意者加好友。”在河南洛阳读书的张楠楠被社交平台上这样一条广告信息吸引,立刻添加了对方微信好友。
在张楠楠说明自身情况后,对方表示,正在上学也没关系,剪辑特别适合想在课余时间赚零花钱改善生活又缺少资金的人,并继续向张楠楠发送“高回报”“先学后付”等话术及其他学员成功接单赚钱的截图。
“什么是‘先学后付’?”张楠楠问。
“比如视频剪辑、PS课程的学费总计4500元,学员可以分期免息付款12期,一期375元,每月6日会固定从学员的银行卡里扣钱。”客服列举了分期付款的具体情况,也保证学员把课程全部学习完并接受考察后,机构会拉他们进接单群,群内每天都有很多订单,学员一定能赚到钱。
张楠楠回忆说,客服称可以帮忙推迟分期付款时间,学员想要退费也能随时退款,绝口不提逾期后会产生的违约费。想到赚的钱总能填补上交的学费,张楠楠决定报名并签订了贷款合同。
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与张楠楠必须将所有课程学完才能接单不同,另一种模式的“先学后付”,机构打的旗号是“学员先学习,接单赚了钱后再还款”,以此吸引学生办理“消费贷”。有培训班客服向记者出示了接单群截图,订单不仅多且每单价格均在200元左右。不光如此,该机构宣称学员只需学完24节课后就可以接单。“最快一周就可以接单赚钱,你一个月总要接十几单,两个月就能把学费赚回来。”该机构客服称。
虚假承诺
从记者采访情况来看,不论是哪一种模式的“先学后付”,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陷阱。先前承诺的“单子多,可随意赚到学费”的情况少有培训机构能做到。
当张楠楠报名成功,客服就直接“砸”来108节、每节约两小时的录播课。“这课怎么这么水?跟网上几块钱就能买到的课一样。”张楠楠表示,想到合同都签了,她只能硬着头皮把所有课程“刷”完。
“刷完课了,可以开始考核了吧?”张楠楠私信客服,但半个月过去,客服杳无音信,到了该交钱的日子才重新出现,催款后又再次消失。张楠楠气愤地提出全额退款,客服才给她派了几个单子,但一单也就挣了几十元,并非当初承诺的价格。目前张楠楠正和机构协商退款和取消“消费贷”。
来自广东广州的湛文同样报名了“先学后付”的剪辑、PS课程。报名前客服告诉她,学完24节课后就可以接均价200元的单子。可等学完课程进了接单群,湛文傻眼了:说好的均价200元单子全变成几元、十几元的单子。“单子很少、供不应求,即便抢到了,做一百单也回不了本。”湛文说。
维权困难
李晓注意到,“消费贷”合同上明确写着:学员未及时按照约定支付费用,机构有权在当期课程周期结束后取消学员分期付款权益,学员需在分期取消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当期未支付的剩余费用,若到期未补齐,机构有权每日按照欠付款的千分之一收取逾期违约金。
李晓选择将钱从与贷款平台绑定的支付账户中转移出来,避免贷款平台继续扣款。但从那之后,她每天都会收到不计其数的骚扰电话,拉黑后对方会换号码继续拨打。对方的话术大多是“你再不交钱,我就要报警了”“你再不交钱,将会影响你的征信,对你以后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记者咨询多位受害者发现,这类推出“先学后付”的机构都会给有报班意愿的客户一个链接用来签订合同,此类链接大多来自各种借贷平台,合同涉及个人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父母朋友的姓名与号码等隐私信息。一旦填写,这些信息都将被培训机构知晓,将被用来对付“不听管教”的学员。
退费要赔违约金,不退费就要继续支付“消费贷”。此时,陷入焦虑不安情绪的学员们很可能病急乱投医,从而掉入另一个陷阱,落入重重套路。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先学后付”的“避雷帖”下会出现这样一类评论:我找到法务帮我要回了钱,有需要的私聊我。而这可能是另一个“坑”——对方会推荐一个所谓的“法务”,“法务”看完合同后分析,再生成一份收费清单表,宣称会让机构在一个月内退钱。然而,交完钱后,该“法务”可能还是让消费者自己投诉,如果投诉不成再进行诉讼,提供诉讼服务还需要再加费用。
(综 合)
消费提示: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
针对“先学后付”背后隐藏的消费陷阱,消费者要理性判断、谨慎选择。要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轻信机构“边学边赚钱”“高薪零门槛”等诱惑,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注意甄别培训机构,结合自身情况和需求,谨慎选择培训内容。
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订任何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贷款、费用、退款等方面的条款,确保自己充分理解并同意合同内容。
要保留证据。在交易过程中,保存好所有与培训机构的沟通记录、合同文件、付款凭证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
要及时维权。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先学后付”陷阱,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并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