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惑:
领导要提拔你,你莫名地担心不能胜任;
遇到心仪的人,你笃定对方不可能喜欢你;
遇到可以施展才华的发展平台,你却不敢尝试。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自己不够好、没能力,还是不需要?
都不是。
而是潜意识里有不配得感。
01
不配得感,是一种“自我攻击”
在心理学上,“配得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应该得到什么的信念。
“不配得感”高的人对自己长期持有负面看法,这种信念会影响感受和行为。
比如,抗拒夸奖,恐惧被重视,甚至因此逃避眼前的好机会。
珍珍从小成绩优异,一路考进重点大学,毕业后进了一个不错的公司。
刚工作不到一年,拼尽全力加班完成了一个项目,领导非常满意,想给她升职。
但她却很惶恐,觉得自己资历太浅,配不上这个岗位,于是拒绝了。
她还认为领导高估了自己,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甚至变得焦虑,开始恐惧上班。
类似行为的背后,是“高不配得感”引发的负性自我认知——
我不够好,所以不配拥有好东西;我的需求不重要,所以也不会被满足。
高不配得感的人常常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自己也难以拥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02
“我不配”的背后,是不安全感
“不配得感”,通常和一个人的早期经历相关。
抗拒夸奖的人,可能从未得到过“绝对安全”的夸奖体验。
珍珍成长于一个对成绩要求严苛的家庭。
如果成绩不好,父母虽然不会批评打骂,但她却能敏感地察觉到家里的低气压,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
如果成绩好,父母虽然会夸奖她,但总是加一句“下次一定要保持住”,让她感觉压力更大。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儿童早期的自恋体验能够帮助建立稳定的自体。
这种体验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回应,如肯定或夸奖。
但如果夸奖带有条件,例如“下次做得更好”,那么夸奖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对任何积极反馈产生负面反应,从而通过拒绝来防御这些反馈。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陷入“完美主义情结”,过度关注自己的不足,既不能面对赞美,也难以接受失败。
因此,他们总是拼命努力,希望通过变得更好、更优秀,才能获得他人的接纳。
03
高配得感的前提:拥抱真实
“配得感”这个词最近非常流行,有人说“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就要相信自己配得上它。”
这话不错,但对于长期处于“高不配得感”的人来说,这句话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自我膨胀。
这种人会陷入虚幻的成功幻想中,觉得自己理应得到最好的一切。
当他们发现努力并不总能带来成功时,会变得沮丧和自我怀疑,最终停留在幻想中,不能面对现实,导致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极度不满。
怎么办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认识真实的自我。
首先,重视并满足自己的需要,从不带怨气地表达需要开始。
学会坦诚地告诉别人你需要的帮助,并做好被拒绝的心理准备。
提出需求的目的是帮助建立“我的需求很重要”的认知,而不是期待一定被满足。
其次,根据反馈和自我观察,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
在认识自己时,学会改正错误的归因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最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自我。
问问自己,那些一直想做的事情,真的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吗?还是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某些东西?
当我们讨论“不配得感”“讨好型人格”等词汇时,本意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某些行为,并认识自己。
如果没有这些定义你也能活得很好,那么就不必矫枉过正,尊重自己的本心生活,比一切概念都要重要。
综合 | 壹点灵心理、富小书
主播 | 黄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