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2025-02-25 15:47来源: 新华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游览(2024年5月20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0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观众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观看“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上展出的兵马俑(2024年9月8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西安城墙永宁门(无人机照片,2025年1月22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无人机照片,2024年5月13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号坑参观(2024年9月7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内上演的冬季版冰火《长恨歌》(2024年12月1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观看以唐代历史文化为背景创作的情景剧(无人机照片,2025年1月22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观看“技与美”专题陈列(2024年5月18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在西安钟楼拍照,迎接新年的到来(2024年12月31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西安曲江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赏花留影(2024年4月8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西安小雁塔(无人机照片,2024年11月10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西安城墙永宁门(2023年4月25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观景平台上观看西安钟楼夜景(2023年5月2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千年古都 诗意之城

  游客在西安城墙上散步(无人机照片,2024年11月6日摄)。

  西安,历史上的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印记,“叠加”成现在的西安。作为唐诗的发源地和创作中心,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如今,通过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青砖黛瓦、古楼高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古今交汇、诗意充盈的独特城市气质。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10月11日,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新华社发(刘再耀 摄)  新华社青岛10月11日电(记者黎云)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11日上午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47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
12
每年农历八月中下旬,浙江钱塘江大潮都会呈现“海阔天空浪若雷”的壮丽奇观。每年农历八月中下旬,浙江钱塘江大潮都会呈现“海阔天空浪若雷”的壮丽奇观。每年农历八月中下旬,浙江钱塘江大潮都会呈现“海阔天空浪若雷”的壮丽奇观。
12
10月11日,湖南省常宁市洋泉镇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10月11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卢各庄村农民整理收获的玉米(无人机照片)。10月11日,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西后津村农民在田间抢收铁棍山药(无人机照片)。
12
10月10日,游客在位于北京三眼井胡同的胡同美术馆参观展览《镜观·曼波》。
11
近日,位于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的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文物展厅正式开放,展厅内21米长的城墙遗址层次分明,让乘客在出行时也能了解天津历史。
11
10月10日,一列装载25个集装箱轻工产品的X8666次快速多式联运班列从福建省泉州市黄塘铁路货场驶出,以最高120公里时速开往重庆团结村站。
11
当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当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
10
经测算,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经测算,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10
10月2日,工作人员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张掖市分公司邮件处理中心智能分拣流水作业线上工作。新华社发(沈冬兵摄)  10月2日,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遵化市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分拣快递包裹(无人机照片)。
10
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一天,各地迎来返程高峰。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一天,各地迎来返程高峰。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一天,各地迎来返程高峰。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一天,各地迎来返程高峰。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一天,各地迎来返程高峰。
09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