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关于80后死亡率的数据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一些微信公众号发文,“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相当于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70后。”一些文章号称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是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所谓“权威数据”。事实真是如此吗?
“80后死亡率破5.2%”?
专家:错得离谱!
这就是日前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的表格,表格内容显示“80后累计死亡率为5.20%”。
记者梳理发现,网络上有不少引用这一数据的关于80后死亡率的文章,还有不少自媒体文章在不断渲染,比如:“80后5.2%的死亡率,开启了黄金一代的黯然离场”;再比如:“当80后开始集体谢幕——5.2%死亡率背后,一代人的生存困境与时代之殇”。
更有网络图片将所谓80后死亡率做成柱状图,称:“每20人中1人已离世”,并标注对比数据,称“70后死亡率低于更年轻的80后”。如此骇人听闻的数据,是真的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长期从事人口发展研究,她表示,这一数据与事实严重不符。李婷在对网络上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后发现,大多数文章都号称该数据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然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间是2020年,显然其结果无法预测2024年的死亡率。此外,人口普查数据,只会公布去年一年对应时期的死亡率,比如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的是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的死亡率,其中并不存在针对特定群体,比如“80后的累积死亡状况”这样的统计。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从国家的统计流程,包括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每年跟死亡相关的数据,它都是一个时点数据。就是说,比如说公布的今年的预期寿命、死亡率、某个年龄的死亡率,它都是实时刻画的,比如说,1990年死亡率、2000年怎么样,这个也是国际上的官方统计最常用的方式。
而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关于“5.2%”的这个死亡率的数据,李婷教授也表示,错误非常明显,因为专业统计数据中关于死亡率用千分率表示,而不是百分率。
此外,李婷教授认为,它还混淆了“累计死亡比例”与“年死亡率”的定义。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死亡率数值比较小,一般是千分之几,不可能高到5%的水平,“每20个80后中1人已离世”描述的是累积的死亡比例。
错误死亡率源头
可能为“AI运算偏差”
这一耸人听闻又漏洞百出的死亡率数据又是从何而来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梳理发现,很有可能是AI大模型在问题回答过程中出现错误。
李婷教授在AI大模型中输入了“50、60、70、80,这几代人的死亡率分别是多少”的问题,大模型显示,根据网络信息得出了“80后现存2.12亿,存活率94.8%,死亡率5.2%”的表述。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这其实依赖于训练AI的语料。死亡率、累计死亡概率这些概念是相对很专业的,可能普通人都不会去理解。总体来说是一个相对冷门的知识点,因为它不是在日常大量使用的话语中,可能语料的质量不够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欣:“大模型幻觉”本身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它的这个Transformer(编码和解码)的架构,现在大部分大模型都是使用这样的一个架构。这个架构,本质上来讲,其实还是基于统计的,或者说基于随机性的这样的一个概率生成,所以其实不管你是用什么样的、哪家的大模型,它的本质上都是预测下一个字词最有可能出现的概率生成的这样的一个情况。
记者就发现,经过网络发酵,死亡率竟然成为一些自媒体带货的噱头。
可见,AI大模型虽然有超强的数据储存和运算能力,但由于训练的语料不足、数据来源局限等,就可能导致错误推算。而一些自媒体为了变现流量,也会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助长这些离谱数据的炒作和传播。
转自:央视新闻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