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国家报》2月9日文章,原题:一个人,生活孤僻,寂寞无声 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不少“幸福讲师”宣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意志足够坚定,愿望就能实现。他们坚信这样一套逻辑:人要形成自己的思维,现实会随着自己的想法而变化,然后愿望就可以得到实现。近日,单词“manifest”(表现)被剑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因为它能鼓励人们乐观,增强个人自信心,打破大众思维禁锢。
这些积极正向的鼓励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追梦路上会遇到太多难以克服的困难,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
亚里士多德曾说,所有的人都追求幸福,就像弓箭手要瞄准目标一样。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追求幸福?
在这位哲学智者看来,人的幸福需要一定物质基础。不过在这个社会中生活,人们还会遇到一系列的挫折与障碍,这个时候,处事态度就很重要,内心的爱与满足感能够帮助自己提升幸福感。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让人们勇敢战胜挫折的秘密武器。现代作家卡门·马丁·盖特也支持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他表示:“我最大爱好之一就是经营友谊。对我来说,朋友是世界上最重要、最能给我安慰的亲密关系,我们需要非常用心去维护它。”
有相关研究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与他人建立联系”都能让一个人产生积极情绪,相反,生活孤僻则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当代社会,人们可能更关注能够表达个性的东西,不再讨论“大家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越来越追捧“关注自身”“为自我而存在”等说辞,但这最后可能会让一个人的生活变得十分孤寂。
人们被一些激进的论调影响,总是将自己与那些社会上最成功的人进行比较。最后人与人之间“势如水火”,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伤。
有科学研究证实,“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帮助别人,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都能有效缓解焦虑。在相关调查中,很多受访者表示,做志愿者能够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没有什么比帮助到别人更让人高兴的了”。
就算自私一点,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多为集体付出时间和心力“也不亏”,哈佛大学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在研究城镇社会结构时发现,当人们为捍卫共同利益团结奋斗时,就不会感到孤独或恐惧。这样的“友谊”为彼此打造了一个保护网,也让社区更加繁荣。相反,在组织性较差、人们各自为政的社会中,单独的个体无法与强势的既得利益集团对抗,不公与专制就会滋生,个体生活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作者艾琳·巴列霍,王月译)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