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夏秋交替,温差比较大、雨水丰沛,沈城野生蘑菇迅速繁殖,一些市民开始采摘野生蘑菇。然而,人们对其相关知识了解有限,不时出现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那么,沈阳地区有哪些蘑菇?市民采摘时需要注意什么?毒蘑菇对身体有哪些危害?8月17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园艺学教授和中国医大附属一院感染科医生。
讲解:沈阳地区蘑菇种类多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范文丽教授介绍,沈阳地区的蘑菇种类包括榛蘑、松伞蘑、香菇、美味牛肝菌、滑子菇、鸡油菌、羊肚菌、灰蘑等。桓仁地处辽宁东部,拥有丰富的阔叶林资源,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了优质食用菌的理想产地,生长的蘑菇繁多,是很多人采蘑菇的重要区域。
范文丽表示,蘑菇的营养成分很高很丰富,它介于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之间,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含有氨基酸种类多;还有很多活性成分,能够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里面的多糖成分很高(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有产品在销售),非常适合亚健康人群食用。此外,蘑菇还有很多其他活性成分,比如蛹虫草中含虫草素,对糖尿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范文丽说,蘑菇种类很多,栽培模式多样,建议多食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很好的配餐方式是“一荤一素一菇”。市场中销售的蘑菇大多是从野生菌中驯化来的(可以在人工可控的环境下栽培出来的品种),比如香菇、杏鲍菇、木耳、虫草、羊肚菌等,不但栽培成功了,且规模化生产了,是非常安全的,市民可以放心吃。
谨慎:采摘野生蘑菇注意4点
范文丽说,每年夏秋交替季节,温差比较大、雨水丰沛,正是野生蘑菇繁殖旺盛的时候,也是市民采摘野生蘑菇的最佳时期,提醒市民需要注意4个问题:
1.很多野生蘑菇藏在林木茂盛的林地,比如枯树上、草丛中、树干上,市民一定要结伴而行,注意蛇,注意蚊蝇叮咬,强调安全。
2.现在正是虫子很多的时候,不能光脚、穿裙子,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3.在识别野生蘑菇的时候,不认识的不能采更不能吃,有些新鲜蘑菇能吃,但与有毒蘑菇长得特别像,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要把食用安全放在第一位,谨防风险。
4.有一种野生蘑菇“胶陀螺”,有小毒但是好吃,在民间也被称作“猪拱嘴”,处理不好时吃了嘴会肿得像猪嘴一样。刚采回的“胶陀螺”,一定要处理好了以后才能吃,即焯水后要浸泡,换几遍水再吃。
危害:蘑菇中毒可致肝肾衰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二科邓宝成教授告诉记者,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一篇研究显示,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域(PLAD)的505起蘑菇中毒事件进行了调查,共涉及1303名患者,死亡16例,病死率为1.23%。据此成功鉴定出97种毒蘑菇。
邓宝成说,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已知约220种蘑菇可导致中毒。蘑菇中毒可以引起肝衰竭、肾衰竭、横纹肌溶解、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紊乱和光敏性皮炎等不同临床表现。在所有蘑菇中毒致死亡病例中,高达72.63%的患者死于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在蘑菇中毒引起死亡的患者中,90%以上食用了含有鹅膏毒肽的蕈类,其可致肝功能衰竭,致死率高达79.1%。
案例:抚顺女子吃野蘑菇险丧命
邓宝成向记者讲述了一年前发生的蘑菇中毒的病例。56岁的王女士家住抚顺农村,中午食用在家附近山上采摘的蘑菇,晚上出现了剧烈的腹泻呕吐,家人急忙把她送到当地医院急诊治疗。在当地医院输液止泻止吐对症治疗一天后腹泻呕吐缓解,但是,王女士肝功能却急速恶化,由120转至中国医大附属一院急诊救治。急诊化验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超过5000U/L,总胆红素368μmol/L,凝血时间延长到33秒(正常不超过13.5秒),王女士已经出现蘑菇中毒导致的急性肝衰竭,同时化验发现王女士已经出现了肾功能不全症状,肌酐达到200多μmol/L,CT发现王女士出现了双侧胸腔积液。
王女士被转进急诊监护室进行抢救,经过解毒、护肝、血液净化和人工肝等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病房进一步救治。进入病房后医生对王女士实施了5次人工肝,3次透析治疗,各项指标稳步好转。住院期间,王女士又出现了肝性脑病,发烧,肺炎,呼吸衰竭,经过医生的专业救治,王女士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鬼门关,最终顺利出院。
省疾控中心:野生蘑菇最好别摘别吃
随着雨季的到来,误食毒蘑菇而造成中毒的事件极易发生。今年8月5日,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谨慎食用野生蘑菇,尤其不要自行采摘野外蘑菇食用,一旦误食,立即就医。市民,特别是家长带着孩子到郊外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沈报全媒体记者 吴强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