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个体生命,讲述“何以中国”

2023-12-28 10:22来源: 解放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唐俊

  当前,纪录片的国家相册价值已深入人心。纪录片为国家和民族留存影像档案,不仅是记录当下可感可触的社会现实,亦需反映渐行渐远的历史世界。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炎黄子孙的生存方式、精神信仰、审美意识、仪轨制度等从何而来、何以如是?在愈来愈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时代,亟需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种文艺作品对此予以回应、解答。近日播出的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何以中国》,既是对“何以中国”这一重大文化命题的回应,亦是海派纪录片的又一次创新之举。

  探索全新领域,以影像叙事溯源中华文明

  中国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生产大国,但所涉及的时间域仍有限,极少有作品追溯到夏商周乃至更为遥远的上古时代,因为这不仅存在文献史料较为缺乏的问题,更面临着难以影像化表现的拘囿。

  而《何以中国》构筑了恢宏的体例,由秦汉王朝上溯夏商周三代,直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之交,以非虚构影像叙事全方位讲述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史,系统追溯中国的根脉、源起以及多元一体的发展。打造一部影视化的早期中华简史,展现“何以中国”的深刻内涵,这对长于现实题材的海派纪录片而言,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拓展与创作进阶。

  承继纪实精神,基于考古实证的模拟复原

  海派纪录片的称谓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以美学变革、视角下移为核心的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中,上海电视台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广受关注。海派纪录片倡导纪实主义精神,主张通过参与观察、跟踪拍摄,以形声一体的影像叙事呈现生活原生态,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当今,在讲述无法实拍的远古岁月时,中外纪录片普遍引入戏剧美学手法进行展演。《何以中国》也通过演绎手段建构影像体系,但海派纪录片所倡导的纪实精神、写实品格仍蕴含其中,这表现为敬畏历史、尊重事实,追求一种高精度的、基于考古实证的模拟复原。创作团队不满足于大多数历史纪录片中大体近似的情景仿真,也没有因写实困难重重转而进行写意化呈现,而是紧紧依托与远古对话的关键媒介——文物,选择了历经艰辛的田野拍摄(3年跑了230多个点位)和严谨的模拟复原创作,以影像化呈现出中华文明摇篮期和童年期的真实图景。

  《何以中国》组建了强大的学术顾问团,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进行影像构建,从而使作品拥有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和事实依据,并具象体现于片中的大量细节之中。除了代表性文物展示外,几乎每一幕模拟叙事场景中都蕴含着考古实证。

  例如在《秦汉》一集中,胡歌出演悬泉置啬夫弘,他全身的装束都按西汉陶俑制作,连头巾、帽子系带的方式也有真凭实据,所书写的汉简以及使用的毛笔、书刀、研墨石等均按照考古实物复原。这种基于考古实证复原的细节遍布全片,如器具的摆放陈列、服饰的造型穿戴、图纸的绘制样式等。仅根据考古成果复原制作的服装就达2000多套、道具达3600多件,这背后是精益求精的付出。这种模拟复原虽然在美学上不同于纪实性摄录,但创作精神相通,铢积寸累的坚持终能形成强大的写实力量,弥散出真实的魅力。

  注重微观视角,以小人物代入大历史书写

  在《何以中国》展示的博大历史图卷中,宏观视角自不可少,但创作者也非常注重微观视角的表达,并将两者有机相融。回顾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开办之初,即以“追踪改革大时代、讲述人生小故事”为定位,这奠定了海派纪录片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情感和命运的文脉。虽然今天的海派纪录片题材较30年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但这种创作精神和文脉赓续至今。《何以中国》常用小叙事牵动大叙事,以个体故事为切口,自然代入到大历史的书写之中,宏观与微观的转换自然,形成了散文化、诗意化的讲述方式。

  在通史综述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主角大都是帝王将相、大师鸿儒、传奇人物,普通个体通常不具可见性。而在《何以中国》里,除了风云显赫者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小人物形象,他们在自己的时代籍籍无名,却冥冥中成了后世人们追溯历史的引路者。如在汉代丝绸之路上担任邮驿小吏的弘、在戍边部队服役的转、秦国的底层士兵兄弟黑夫和惊,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坡青年、凌家滩青年等先民形象,他们因汉简公文、木牍家信、器皿墓葬等的出土而为后世发现或推测,得以“透物见人”,穿越时空向现代观众讲述浩渺往事,表达思绪情感,描绘日常生活,并与历史相勾连。

  《何以中国》的微观视角,使其具备了一种不同于宏大高远的历史叙事风格,观众得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世事百态,感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个体生命,既有金戈铁马、生离死别,也有温柔婉约、脉脉深情,笔触细腻动人,有效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该片导演干超的职业生涯就起始于《纪录片编辑室》,《何以中国》的美学形态和题材类型虽与之全然不同,但依然闪烁着海派创作理念的星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宝库。运用影像化手段发掘和展现厚重文明积淀,发挥纪录片公共教育的功能,使一代代人知来处、明根源、增自信,是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对具有浓重都市印记的海派纪录片而言,亦打开了可持续探索和创新的广阔空间。

  《何以中国》通过精美的文物展示、细致的模拟复原、鲜活的故事讲述,将原本枯燥的考古材料活化为一幕幕可影像化的历史场景,引发观众的共鸣、回味与思索。该片为海派纪录片的历史题材创作开拓了新领域,构建了一个闪亮的节点。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

[责任编辑: 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新华社发(王亚鹏 摄)  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
28
近日,受上游降雨影响,黄河晋陕峡谷水量大涨,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的壶口瀑布迎来伏汛,主副瀑布连成一线。近日,受上游降雨影响,黄河晋陕峡谷水量大涨,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的壶口瀑布迎来伏汛,主副瀑布连成一线。
28
夏日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柳湾镇加尔乌宗村牧民们赶着骆驼,从戈壁滩春季牧场转场到祁连山区的夏季牧场,让骆驼更好生长的同时也让牧场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夏日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柳湾镇加尔乌宗村牧民们赶着骆驼,从戈壁滩春季牧场转场到祁连山区的夏季牧场,让骆驼更好生长的同时也让牧场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28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现场。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包括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赛事评奖、应用体验、创新孵化等五大板块。
27
当日,贵州榕江举行主题为“感恩重启·贵州超力量”的超级星期六活动,球星巴乔、卡洛斯现场助阵,助力“村超”重燃赛事,正式回归。当日,贵州榕江举行主题为“感恩重启·贵州超力量”的超级星期六活动,球星巴乔、卡洛斯现场助阵,助力“村超”重燃赛事,正式回归。
27
26日,2025年游泳世锦赛跳水项目迎来首个比赛日。7月26日,冠军中国队选手陈艺文、陈芋汐、程子龙、曹缘(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后合影。
27
近年来,作为民营经济重镇的福建省泉州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支撑,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型,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26
当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重庆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下称“书博会”)在重庆开幕,线上线下汇集精品图书上百万种,其中新书约10万种。本届书博会以“书香中国 阅读之美”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同时在重庆市南岸区、大足区设分会场。
26
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25
7月23日,工作人员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内进行2025年度岩画复查(无人机照片)。贺兰山岩画记录了3000至10000年前当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及多种图案和抽象符号,是反映我国北方先民生活状态的文化符码,为研究贺兰山地区远古时代乃至近现代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提供了珍贵资料。
25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