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过期了一天到底还能不能吃

2023-05-24 10:02来源: 武汉晚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两年,临期食品突然火了起来,走在商场里,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所谓临期食品,也就是距离过期只有几个月或者几天的食品,价格却比日期新鲜的同类商品低了不少。这也变相反映出人们对保质期的要求往往是极高的。

  但过期真的如此可怕吗?一包薯片在到期那一天的24时之前吃,和24时之后吃,就会有本质的区别吗?

食品过期了一天到底还能不能吃

  保质期,保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要明确一下,我们担心的“过期了能不能吃”中的“能不能吃”往往是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即过期了的食品,吃了会不会对人体有害。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一些食物,过期了绝对不能吃,比如鲜奶、鲜肉这类需要冷藏储存且保质期极短的。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相似的体验,同样是肉类,冷藏的就比冷冻的贵。而牛奶里,新鲜的牛奶也总是比保质期长的好喝。

  这是由于,生鲜类的食物减少了保鲜技术的介入,往往更容易保留原有风味,也因此必须采取成本更高的冷链等方式储存。

  但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滋生细菌的可能性要远超其他食品。如果不尽快吃完,不但口味和营养会大打折扣,安全系数也会大幅降低。

  其实,保质期这个概念的最初设定,就是为了安全起见。

  不过,对于许多商家而言,为了规避风险,也为了商业利益,它们通常会把保质期的标准抬高一些。

  像是薯片之类保质期长达一年的膨化食品,其实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用了比较严苛的防腐工艺,减少了细菌入侵与滋生的可能。

  商家们设置的保质期,保的不仅是安全性,还多了“风味”与“口感”。

  毕竟,薯片作为零食,吃的就是美味以及咔咔脆的爽快。

  如果薯片一买来就是软的,就算没有安全问题,想必你也会直接拉黑这个品牌。

  为了不砸招牌,商家可谓是煞费苦心:对食品设定多个指标,并且不断进行实验与改良,综合确定出一个日期,在这个日期前,保证食品的各项数据——尤其是与风味有关的数据都能达标。

  所以,咱们一般说的“保质期”,其实本身就包含好几层意思。就拿日本来说吧,在食品日期的标注上一般有三个不同的说法:最佳赏味期、安全使用期以及货架期。对于那些保质期比较长的食品来说,其实用最佳赏味期来描述才相对符合。

  所以,这类食品就算是在“过期一天”的情况下吃,也是可以的。

  保质不仅在于日期,还在于储存

  有人会想,为了口味和安全的双保险,只要在保质期前吃掉就绝对没问题了。

  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全面。

  一般来说,保质期往往和另一个指标挨着,那就是“储存方式”。

  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GB7718-2011)中的定义,保质期指的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储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例如,采取巴氏灭菌法的鲜奶,往往会注明在冰箱里冷藏储存,有的甚至还会标出具体的温度区间。

  如果在太阳下放着,不用等到保质期里说的三四天,可能两小时就已经没法吃了。

  诸如海苔这类外包装套着小包装的食品也是同理;如果拆开外包装,将其放置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储存,再拿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失去了脆脆的口感。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也极容易被人忽视的:开了包装的食物和未开包装的食物相比,保质期要重新计算。

  当你打开包装之后,食品原本的环境就会被破坏,这种破坏性也会随食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例如鲜肉,在真空包装里能放两三天,但在打开包装令其接触外来空气的那一刻,细菌就已经在滋生、繁衍。

  哪怕采取将其重新冷藏、放在密封袋里保鲜等措施,也避免不了其在原定的保质期前就会变质的可能。

  对于那些保质期长的食品而言,打开包装的那一刻,它的美味程度就注定会直线下降了。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家族聚餐,买了瓶大容量的碳酸饮料,当晚喝的时候还是刺激感满满,但第二天再打开瓶盖倒出来喝,就几乎只剩甜味了。

  怎样依据保质期

  判断能不能吃?

  关于过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怎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这里,就为大家奉上一份攻略。

  1.保质期较短的食品

  如鲜肉、鲜奶,或者在店里购买的蛋糕、寿司、便当等即做即食类食品,此类食品,建议按照食品包装上的建议进行储存,过期了就算未开袋也不要再食用了。

  如果一次没有吃完,最好做好保鲜措施,如放进保鲜袋里密封并在冰箱储存,尽快吃完。

  2.保质期较长的食品

  相对而言,这类食物,只要没有异味,表面没有发霉痕迹,即使过了保质期几天也是可以吃的,只不过口感可能没以前那样好了。

  但要注意的是,保质期当天的24时以前吃和24时以后吃区别不大,但过期1天和过期1年差别可就大了。

  3.特别注意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买来可能短期内就会吃掉的食品,生活中还有一类食品,由于太过常见而被人们忽略了它们的保质期。那就是每天做饭都离不开的调料。

  很多人习惯把调料单独拿出来,放在好看的调料盒里,每次拿取也方便,但这样其实就已经在缩减它的保质时间了,毕竟,既开了包装、又换了储存的地方。

  而且,对于这些调料的储存方式,很多人是不太会注意的。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到厨房拿起蚝油瓶仔细看,会发现,它上面标注了要冷藏储存。

  但是想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调料瓶最好用能密封的,并且写上它的存放时间。

  这个攻略在常常做饭的家庭里,也许用不着,但是对于那些偶尔才做一顿饭,一盒盐能用几个月的打工人而言,可就太有必要了。

  综合科普中国报道

[责任编辑: 赵希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面对外需走弱带来的挑战,我国外贸韧性持续显现。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为外贸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08
6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考点门口,一名母亲拥抱即将赴考的儿子。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6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考点门口,考生家长给考生加油打气。
07
6月6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万古镇,收割机在抢收种子田的小麦。近日,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抓住晴好天气抢收种子田的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07
拼版照片:左图为6月1日拍摄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江风景(新华社记者张端摄);右图为2020年9月6日拍摄的浙江省桐庐县芦茨村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07
2023年高考在即,考生走进考点,熟悉考场。2023年高考在即,考生走进考点,熟悉考场。2023年高考在即,考生走进考点,熟悉考场。2023年高考在即,考生走进考点,熟悉考场。2023年高考在即,考生走进考点,熟悉考场。
07
当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正式揭牌。今年1月,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今年1月,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
06
近期,河北省小麦陆续成熟,各地农民抓紧农时开展夏收作业。据了解,河北省预计组织和调度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玉米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20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作业。据了解,河北省预计组织和调度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玉米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20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作业。
06
6月5日,芒种节气来临前,浙江省湖州市仁北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道场乡格林农庄开展校园精细化特色课程——芒种田野实践活动。6月5日,芒种节气来临前,浙江省湖州市仁北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道场乡格林农庄开展校园精细化特色课程——芒种田野实践活动。
06
6月4日,在位于海南省东方市的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制种基地,工人驾驶收割机抢收稻种(无人机照片)。海南省东方市光热和水资源充足,水稻一年三熟,是发展制种产业的理想之地,大批种业企业在当地布局制种基地。
05
5月底,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迎来年度集中检修,超过420人将在15天内完成608公里的输电线路及柴达木换流站的检修工作。5月底,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迎来年度集中检修,超过420人将在15天内完成608公里的输电线路及柴达木换流站的检修工作。
05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