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高碑坝车辆段巡检机器人刚结束智能运维,武青车辆段9号线列车已开始自动唤醒,一列带有智能列车鹰眼系统的27号线轧道列车从场段缓慢驶出自动检测前方障碍物,全线网车站上线的无感刷脸支付让早高峰的乘客从容出行 —— 成都轨道交通的智慧场景,正为乘客安全便捷出行筑牢后盾。而近日惊艳亮相的成都轨道交通 30 号线一期,更以全国首条 “车车通信 + 常规全自动” 双制式线路的身份,成为地铁圈 “新明星”。

走进新苗控制中心的电子大屏前,30号线一期、13号线一期及27号线一期 3 条全自动运行线路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同为全自动线路,30 号线的 “新意” 藏在 “车车通信” 技术里。“这是成都首次为车车通信技术提供运营场景并成功运用,属于行业前沿方向。”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通号维保公司副总经理王鑫介绍,传统全自动线路需地面设备 ZC 区域控制器 “传话”,前车位置信息经地面设备中转才能送达后车,而 “车车通信” 实现了列车与列车直接 “开聊”,实时共享位置、速度、运行状态等核心信息,自主控制车速和行车间隔。实测数据显示,该线路追踪间隔和折返时间显著缩短,高峰期可同时上线25列车,从龙泉驿火车站南站到双流机场 2 航站楼东站不到 1 小时就能抵达。同时,技术落地还精简了 4 套地面设备,在性能提升、故障处置可靠性上再升级,乘车舒适感也同步增强。

更核心的创新在于 “双制式” 组合。“相当于手机同时装着安卓和iOS两套系统,能智能切换。”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新苗控制中心负责人王帅道出关键。要知道,成都已建成的4条全自动线路均达 “常规全自动” 最高安全等级(SIL4级),30号线在此基础上叠加 “车车通信”,既保 “成熟稳重” 又添 “聪颖敏捷”。遇到通信信号故障,“车车通信” 可启动自主后备运行模式,比单一制式更快恢复运营,避免列车长时间滞留在隧道;若前方出现积水等异常,列车还能根据调度指令在任意位置掉头,将乘客疏散至最近站台,为出行上了 “双保险”。


这份 “聪明” 更源自 “成都智造” 的硬实力。运用于 30 号线的车车通信技术诞生于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视觉感知等前沿技术,让列车控制系统从自动化迈向自主化、智能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推广至香港、北京、太原等地。“列车控制系统是地铁的‘大脑和神经’,其自主研发创新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超表示。如今,随着 “AI+轨道” 场景持续落地,“成都智造” 的创新成果还将在700+公里线网规模化应用。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成都正构建特色轨道交通产业链,让 “成都经验” 逐步升级为 “成都标准”,为市民带来更安全智慧的出行体验。
转自:成都地铁
记者:任洁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
QQ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