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密无小事,日常藏考验。当“叙旧”变成套取信息,当“情面”遇上保密红线,下面两起案例表明,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局——
01
拒入圈套,果断举报
某经贸部门公职人员小陈,春节期间在家接待了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黄某。二人叙旧寒暄间,黄某自称在国外报社任职,能介绍外国朋友协助小陈开展工作,小陈欣然应允。几天后,黄某约小陈见面,表示其认识的境外老板T想来华投资,需相关资料支持。次日,黄某发给小陈一份需求资料列表,当中除当地基本情况、招商引资政策等公开信息外,还包含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内部文件。小陈察觉异常,果断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经查,T实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人员,黄某在国外被其策反,专门利用同学关系套取内部敏感信息。最终,黄某被依法严惩,小陈因及时报告并协助工作获表彰奖励。
02
碍于人情,透露机密
某重要涉密部门领导李某,一次出差途中接到曾一起参加培训的同学张某的电话,询问某涉密项目是否进入试验阶段,李某因信号不佳未作答。之后,张某多次来电追问,李某碍于情面,认为“都是一个系统的,早晚都会知道”,便违规将试验进展情况及个人分析判断告诉了张某。当晚,张某看望一位退休在家的老领导时,把李某告知的涉密信息和盘托出。老领导之子周某听到两人谈话后,为满足炫耀欲,立即在网上发帖披露了试验相关信息,造成泄密。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均受到严肃处理。
保密提醒
人际交往有底线,涉密信息不“开口”,任何触碰保密红线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守住交流底线:社会交往中,不谈论国家秘密事项、不透露重大项目进展,不提供内部敏感资料,不可抱有“没人会发现”的侥幸心理。
及时止损避险:发现对方过度关注敏感领域、刻意打探工作机密时,要果断拒绝、保持警惕。
绷紧保密之弦:在工作、生活中,特别是在涉外活动中,要守纪律、守底线、守原则,绝不为利益、人情突破保密红线。
特别提示
机关、单位和社会公众凡发现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线索或保密违法违规行为的,均可通过国家保密部门举报受理电话12336进行举报。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
QQ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