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补能,为青少年运动添活力

  随着新学期的开启,我国广大青少年将陆续参加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下简称“体测”),部分省市已将体测数据纳入体育中考成绩评价体系。这一背景下,体型偏瘦、体型偏胖、肌肉力量偏差、耐力不足的学生及其家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与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身高发育水平显著提升,但“强而不壮”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引体向上完成困难、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达标率低、立定跳远成绩不佳、耐力跑能力不足等问题。要改善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效能,而运动前后的能量供给与营养补充,正是影响锻炼效果的核心环节之一,对青少年运动表现提升与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运动前后的能量和营养补充不仅关系到运动场上的表现和训练效果,更对其骨骼发育、肌肉生长、代谢功能完善等健康指标产生深远影响。从运动生理学机制来看,这一过程需重点关注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三类核心物质。第一,水是体内代谢活动的“基础介质”,不仅参与能量代谢调控、维持能量平衡,更是排出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尿素等代谢废物的关键载体,因此科学补水应贯穿运动全过程;第二,碳水化合物是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在运动中为肌肉收缩供能,运动后则通过补充肌糖原加速体能恢复,是运动前后能量补充的核心物质;第三,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维持正常代谢效率、促进肌肉修复与生长发育的“结构基石”,对青少年运动后身体组织修复与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运动前补能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体内糖原储备水平,延缓运动性疲劳出现时间,为运动过程提供持续能量支持,可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运动前3至4小时,此时可以吃一顿包含主食(如米饭)、适量蛋白质(如牛肉、鱼肉)以及低脂肪、低纤维食物(如低脂牛奶或酸奶)的正餐;第二阶段为运动前1至2小时,这个阶段需补充香蕉、苹果、酸奶、全麦饼干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以此延缓运动中的饥饿感、稳定血糖,同时搭配300至500毫升温水,提前为机体补充水分,预防运动初期脱水。

  运动后补能的目的是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肌糖原,修复可能受损的肌纤维,并补充水分和微量元素。从运动营养学角度来看,运动后30至60分钟是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黄金窗口期”,此时开展补能可最大化提升恢复效率。在这个时间段内,可补充一杯牛奶或奶昔,也可以选择1个鸡蛋搭配1到2片全麦面包等。

  运动后补水同样十分重要,需结合运动强度与出汗量科学调整。建议优先选择低渗透压的运动饮料(富含钠离子、钙离子等电解质),搭配矿泉水饮用,既能快速恢复体液容量、维持正常血流速度,又能促进血乳酸等代谢废物的排出。补水总量可通过运动前后体重差估算,通常每减少1公斤体重,需补充1至1.5升液体,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补水方式。

  此外,还需提醒青少年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不要空腹运动。空腹运动易导致血糖偏低,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不仅降低运动能力,还可能增加运动损伤风险。第二,运动后及时进食。如果没有及时补能,会错过“黄金恢复期”,从而导致肌糖原合成效率下降,肌肉修复速度减缓,易引发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和持续性。第三,不要依赖高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汽水、薯片等食物仅能提供热量,缺乏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素,长期摄入易导致营养失衡,甚至引发体重异常增长。第四,不要盲目选用成人的营养补剂。由于青少年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肌酸、蛋白粉等成人补剂的过量摄入可能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增加健康风险。青少年的营养需求应优先通过多样化的日常饮食满足,如需额外补充,需在专业运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进行。(作者:张一民,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 责任编辑:赵希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