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合作育英才 湾区奔涌新活力

 

  【大湾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唐一歌 吴春燕 雷爱侠

  资源流动、人才交汇,科技与教育在此深度融合——教育部、广东省印发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实施五年来,粤港澳教育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大湾区区域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在此浪潮中,作为内地与香港合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以下简称“北师港浸大”)迎来建校二十年的重要时刻。它最初的校名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从当年借址办学、首届仅招收两百余人,到如今已培育两万余名遍布全球的本硕博毕业生,该校在毫无先例的跨境合作中持续探索,构建起融合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带来重要启示。

2025年,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玉振金声”雅乐团开启世界巡演。资料图片

  1.育人为本,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秋日,在香港九龙塘,编钟与编磬的清音如水般流淌,一群年轻人手持雉尾与竹籥,随雅乐翩然起舞。他们来自北师港浸大“玉振金声”雅乐团——一群因热爱而相聚的学子,从天南海北走到一起,从零基础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中华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在练习乐曲、上台演出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悟与团员、乐器、历史更深的连接和交互。”曾任雅乐团总干事的王隽扬说。虽已毕业并在香港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她仍心系雅乐,特意在乐团八周年、开启全球巡演至香港站时前来帮忙。对她而言,乐团不仅教会了她乐器演奏的技法,更是带领她共鸣古今的桥梁。

  舞台上的千年雅韵余音未落,学术论坛上的科技新声已悄然响起。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北师港浸大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的李雨珊展示了她参与开发的沉浸式VR(虚拟现实)项目:“通过AI与3D技术复原濒临消逝的中国城市文化景观,玩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漫游,触发由真实访谈构建的记忆片段。”她表示,系统的学术训练让她与同学们逐渐形成了作为“文化使者”的自觉。

  “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视为使命。”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表示,“除了开设系列中华文化课程与讲座,我们还创办了全国首个英文授课的‘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本硕博专业,致力培养能融通中西、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人才,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是北师港浸大自创校以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学校今年4月成立了博雅智能学院,探索人工智能与博雅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新近成立的博雅智能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与博雅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资料图片

  “人工智能正迅猛发展,而我们教育的关键,不是教人与机器竞争,而是教人如何与机器协作,发挥人类独有的创造力与同理心。”北师港浸大博雅智能学院院长陈钟表示,该学院目前已联合学校的工商管理、人文社科、理工科技、文化与创意四大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推出多门融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两大核心能力。“当学生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就能实现跨领域探索,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可计算的模型,从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创新。”陈钟说。

  时代在变,挑战在变,但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陈致表示:“面对未来的多重考验,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整体视野、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以通驭专’之才。北师港浸大倡导的博雅教育,始终以育人为核心,助力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肩负起融通世界、贡献家国的责任。”

  2.资源共享,释放科研协同新动能

  制度创新是跨境合作办学的基石。20年来,在无先例可循的背景下,北师港浸大率先探索学分互认、师资互通、联合培养等核心机制,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成熟范式。

  北师港浸大2017届统计学专业学生林宇璇如今在学校的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试验设计方面的前沿研究工作,此前,她曾在之江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正是通过北师港浸大与香港浸会大学的硕博联合培养项目,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两校合作让我既能接触到国际前沿课题,又能无缝对接内地的科研平台,这是大湾区所特有的区位与资源优势。”林宇璇说。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一期校园。资料图片

  近年来,北师港浸大与母体学校香港浸会大学在科研、学生培养方面不断深化合作。陈致表示,通过共建实验室、双导师联合培养、两校学生互访等多元形式,推动两校教研资源流动共享,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更为学生构建了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科研协同不断释放创新动能,将湾区合作推向纵深。今年4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香港浸会大学与北师港浸大共同推出的“1+1+1”联合资助计划首批项目正式启航,鼓励粤港两地科研团队深化科研合作,共同攻关,致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从“脑成像数据的深度统计学习”到“数据驱动的科学与工程计算”,“1+1+1”联合资助计划首批15个项目聚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领域。

  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聚合”,北师港浸大不断拓展的合作格局,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3.反哺湾区,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学校坐落于珠海凤凰山脚下,环境清幽安宁,可以静心治学;同时又地处大湾区核心地带,能便捷地对接丰富的跨校、跨行业资源。”新近加入北师港浸大的助理教授周新凯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学者选择在此深耕的心声。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北师港浸大启动“英才100”计划,以三年为期,面向全球招募百名杰出学者与青年才俊,着力构筑一座高水平人才“蓄水池”。他们带来的将不仅是前沿知识,更有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持续为学校和湾区创新发展注入活水。

  与此同时,北师港浸大积极依托大湾区丰厚的科创土壤,布局新兴领域。其新成立的高等研究院聚焦低空经济、“AI+文化”等方向,致力于探索科学前沿与交叉应用。

  今年10月,由北师港浸大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航空航天工程专家单肖文主导的“低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产学研融合设计与实践”课程甫一推出,便在校园内掀起热潮,名额迅速被各专业学生“一抢而空”。“这门课所强调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与‘跨学科协作’理念深深吸引了我。”北师港浸大2024级会计专业学生席兰熙兴奋地说,“我期待在多元背景的团队中,与不同专业的同学碰撞出‘火花’,真正体验‘从0到1’的创造之旅。”

  植根湾区,反哺湾区,已成为北师港浸大学子的重要选择。数据显示,北师港浸大超过50%的毕业生在完成深造后,选择将大湾区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他们如同奔涌的“创新因子”,汇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洪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师港浸大2010届毕业生陈家欣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与校友共同创立的“极简汇率”科技公司扎根珠海淇澳岛,其核心产品全球累计下载量已突破1.2亿次。公司门口,“欢迎来到新世界”的标语鲜明昭示着他们的理想。“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无用’的追问。在北师港浸大的求学经历让我深信,教育不该是修剪枝杈,而是守护每颗种子破土时的那股蛮劲。”陈家欣表示,为激励更多后来者勇敢追梦,他特别设立了“好奇心奖学金”——不设GPA(平均学分绩点)门槛,唯一标准是提交一份“能让人心跳加速”的创意提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北师港浸大以二十载育人笃行,印刻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澎湃活力。从昔日北师港浸大“拓荒”先行,到如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合作办学多点开花结硕果,湾区教育合作的航船必将乘着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东风继续破浪前行。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12版)

[ 责任编辑:孙宗鹤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