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教育,为县中学子敲开“未来之门”

 

  【一线讲述】

科创教育,为县中学子敲开“未来之门”

讲述人: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他山中学校长 唐梅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科创教育逐渐成为我们办学的一张名片。

  回想起步之初,困难确实不少。最让我揪心的就是设施设备匮乏。专用的科教器材又少又旧,更谈不上有间像样的训练教室了。今天占用计算机教室,明天等着会议室空出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同时,老师们外出培训、接触前沿知识的机会比较少,凭着原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此外,因为科创不是高考科目,教学和训练都只能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不少家长找到我,担忧地说:“唐校长,搞这些耽误正经学习,高考又不加分,有啥用呢?”

  我也曾反复问自己:在时间和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坚持走这条看似“吃力不讨好”的路,到底对不对?

  是孩子们对科技的好奇与渴望让我坚定了信心——科创教育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放弃。一定要闯出一条路来!

  我深知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我们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精心规划了“科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决定将机器人、3D打印、程序设计、开源硬件等项目纳入校本课程,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接下来就是“跑出去”争取支持。我一次次地往市里、县里跑,向教育行政部门和科协求助。真诚的沟通换来了宝贵的回应:上级部门选派专家来校培训,还为我们争取到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的机会。当看到无人机和智能机器狗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我眼眶不禁湿润了:山里孩子终于触摸到科技前沿的脉动了!

  资金有限,我们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于家长,我们耐心沟通,讲解科创教育对孩子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强调“选择科创就是选择未来”。慢慢地,理解和支持的家长多了起来。最让我感动和自豪的,是老师们的智慧和奉献精神。为了开好四门科创校本课程,没有条件,他们就创造条件——

  网速慢,就想办法提升;没有高端设备,就把训练时间调整到傍晚,“错峰”使用老师和家长的笔记本电脑;经费紧张,就只购买机器人最基础的部件,剩下的自己动手加工改造……他们甚至带着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薄木板、KT板、竹签等,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开源硬件的最佳辅助材料。

  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科老师加入了进来。语文老师指导科普演讲,化学老师编排科学表演秀,物理老师带队备战太空车比赛……一种“课程科创”的氛围在校园里弥漫开来。看到老师们焕发出如此的热情和创造力,我由衷地感到,这条路,走对了!

  我还记得,2024年,卓艺和王康两位同学想做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家庭智能药箱”,来解决老年人因记忆力下降乱放药物带来的安全问题,可学校没有器材。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上海一家科技公司西南地区负责人。没想到,对方被孩子们的创意和热情打动,慷慨地借给我们关键器材。最终,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不仅获得省市一级的奖项,还一路走到了全国赛,甚至在国际交流赛中为学校争得荣誉。

  尽管起点低、条件差,但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因地制宜的智慧,师生们在各项竞赛中不断创造惊喜:从早年在省级电脑制作活动中初露锋芒,到后来在省级机器人竞赛、创客大赛中屡次折桂;从荣获省级发明项目一等奖,到在全国性信息素养、人工智能竞赛中斩获佳绩,甚至站上了国际交流赛的领奖台……孩子们的脚步越走越远,舞台越来越大。

  有一次参加“未来太空车”项目竞赛,我们的学生采用薄木板、KT板等废弃材料制作作品,而有些示范性学校用的是专业的超轻碳纤维材料。结果,我们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其他学校的老师幽默地说:“你们用手里的‘旱烟杆’,挑落了我们的‘七星宝刀’。”

  瞧,这就是科创教育的魅力和成效!

  (光明日报记者唐芊尔、光明日报通讯员张语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14版)

[ 责任编辑:孙宗鹤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