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App跳转低俗广告,“第三方接入”不是借口

  作者:伍里川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打开某品牌旗下一款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孩子因难以识别广告跳转选项,容易误触进入不良页面甚至自动下载无关软件,可能受到不良引导。

  对此,品牌方回应称,出现在App上的问题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广告,公司第一时间下线了相应平台上的所有广告,并及时与平台沟通,完善广告主的审核和屏蔽机制;针对广告平台无法监控的广告主,自行研发了广告强制拦截功能,对其实施强制拦截。应该说,品牌方的回应和整改很迅速,不过,“完善广告主的审核和屏蔽机制”不该早就有吗,为何非要等到引发舆情才姗姗来迟?若是没有舆情,莫非就任由这一乱象继续存在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客服还表示,非会员状态下App内确实会展示由第三方平台投放的广告,但平台会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监督,而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这种说法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广告乱象有“强加”给非会员、诱导用户加入会员之嫌;二是审核机制若能真正负起责任,不该有漏过多条问题广告之理,所谓“难免存在疏漏”不过是托词罢了。禁绝问题广告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出现在儿歌App上的窝心一幕,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事件多次出现,此前,学习机、学习软件出现低俗信息的新闻都曾引发广泛关注,例如,2023年10月,有家长称在孩子的学习机中发现了不当内容,平台回应媒体表示,内容由合作伙伴提供,在发现问题后,已经第一时间下架。2024年8月,媒体报道称,当前面向未成年人的部分App充斥违规信息。揆诸此类现象,平台往往以“广告由第三方接入”作为托词,似乎自身与此毫无干系。

  问题广告在涉及未成年人的App上或学习机上泛滥的根本原因是,平台在利益驱动下对肆意投放广告的行为放任不管,对未成年人和家长的利益却选择漠视。说白了,就是把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当成了“流量”,而全然不考虑低俗广告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肆意向未成年人“投放”低俗甚至色情广告或信息,不仅极大影响了用户体验,更向未成年人输送了不良价值观,向来受到严肃制约和打击。早在2020年10月,国家网信办就曾披露4款学习教育类App推送低俗色情、与学习无关内容,发出零容忍信号。

  但令人警惕的是,时至今日,此类乱象仍屡禁不止。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网络应用中出现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依法依规强化监管,向这一领域的违规现象说“不”,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利益链和“黑手”,刻不容缓。

  作为广告投放的平台,对广告内容必须负起审核监管责任,而非以“第三方提供”为借口甩锅。尤其是涉及儿童的品牌,更应当主动做好监管,落实审核细则。各地监管部门有必要针对行业乱象,进行全面调查和整改,防止问题广告套个“马甲”露面。同时,要以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停止相关功能、全面下架等处罚措施,坚决遏制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伍里川)

[ 责任编辑:金凌冰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