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自由”,甜在两头

  作者:郁静娴

  水果,既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也能撑起一门大产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水果总产量达3.35亿吨、消费量达3.28亿吨,水果产业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作为天然糖分的重要来源,水果变甜满足了许多人对甜的追求。得益于种业科技和种植管理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运用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可高效筛选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风味香甜的新品种,并通过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科学家已成功解析西瓜、番茄、草莓等果实中糖分积累的分子机制,结合分子育种手段,可使糖度“调节”更精细。

  当然,“甜”不是水果风味的唯一指标。随着健康与营养意识的提升,消费者有了更加多元的评价标准——过去选购水果主要考虑“甜不甜”,如今更加关注维生素、花青素、膳食纤维等特定营养成分,还有闻起来是否有“水果味儿”等。丰富多样的需求让鲜果切、水果捞等快消产品加速在市场铺开,“吃得营养”“吃出健康”助推一些新品种水果、小众水果走红,这生动展现出新需求蕴藏新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

  量的增长与质的升级并进,持续提升“果盘子”的含金量。2023年我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苹果、柑橘已实现鲜果周年供应,荔枝、蓝莓等特色水果快速发展,车厘子、软籽石榴等原本的“贵族水果”价格日益亲民,“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拿榴莲来说,近些年“榴莲自由”加快照进现实,背后既有国产榴莲规模化试种取得突破、批量上市的影响,也得益于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以来截至9月下旬,通过中老铁路运输入境的鲜榴莲超过15.7万吨,同比增长超80%。优质供给充裕,消费者得以用更低的价格享受到高品质榴莲。

  从一手抓种业自立自强,为农业打造更多“中国芯”,到一手为国外高品质水果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从以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夯基,让过去不易储运的水果触达更多消费群体,到加快延链、强链,开发果干、果汁、果酒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让更多人享受到“水果自由”,需要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离不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全方位升级。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水果产业仍存在产品同质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季节性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还要在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做好产销衔接等方面持续发力。

  近期,宁夏中卫沙坡头区迎来苹果丰收季,11.13万亩旱苹果预计总产量16万吨,戈壁滩上的“金果子”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一颗水果甜两头,既让“果实之甜”惠及消费者,也让“产业之甜”反哺生产者,这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共赢之道,也是迈向更高水平“水果自由”的必由之路。(郁静娴)

[ 责任编辑:金凌冰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