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前,庐阳区城管局环管中心清运班班长刘学义和同事已经驾驶吸粪车离开了庐阳城区。他们要赶在早高峰之前出发,到城外辖区开始一天的清掏作业。
在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清运班,他和3位工友一共负责95座公厕、285口化粪池的清掏、疏通与巡检工作。这十三年来,刘学义从未换过工种。他熟悉辖区内每一口化粪池的盖子和走向。
一次出糗,让他逐渐接纳
刘学义本在垃圾清运班开车。那年,清掏班一位老师傅退休,班组急缺人手,他被调来顶岗。刚30出头的他,还没做好心理准备。
“说真的,一开始很抵触。”他坦言,“那个味、那个场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第一次掀开化粪池盖子,一股沼气扑面而来,小飞虫乱窜,旁边人纷纷避让,他硬着头皮上前。
在庐阳区,刘学义和工友们要处理的是全区95座公厕、285口化粪池。他负责的清掏流程包括提前掀盖通风、设置安全防护、协调吸粪车进场,最后用专用工具进行人机配合清理。
真正让他对这份工作改观的,是一次出糗。
那天,他和师傅吴电生一起作业。因为动作不熟,他操作失误,粪水一下甩了师傅一身。“我当时脸都红了,觉得很愧疚。”可吴师傅只是拍了拍衣服,说了句:“没事,我们这行就是这样。”
后来,他听吴师傅提起,全国劳模时传祥当年说过一句话:“你们知道粪是什么味道吗?咸的。”那时没有机械作业,很多时候得人下井,亲手清理,刘学义将这句话记得很久。
吴电生2019年退休前,一直是刘学义的带教师傅,也是班组里最早到岗、最晚走的人。“他每次都提前半小时来,先开盖通气。”刘学义记得,“别人都嫌脏,他一直不说,就怕我们这些年轻人心里有疙瘩,不干了。”
如今,刘学义也成了师傅。他说,他不觉得这行伟大,“一个城市总要有人干这些活,轮到你了,你就得干好。”这是吴电生教给他的,也是他教给后来徒弟的。
撑起95座公厕清掏的四人班
“我们这个清掏班现在就4个人,两个开车的,两个干活的。”刘学义说。
没有周末,也没有排班表。每天清晨七点前,他们就要离开市区,赶往作业点。化粪池掀盖、设警示、放沼气、吸粪、疏通……一个公厕至少一个小时。“一天也就能搞两到三个公厕,再多也搞不动。”他说。

和他搭档的是郑隆,一个88年生的小伙子,也是他现在唯一的徒弟。除了他们两个,班里剩下两人,一个是59岁的老工人即将退休,另一个是62岁的返聘人员。
撑起整个庐阳区95座公厕清掏作业的,就是这么一个几近“断层”的小班组。
郑隆并不是偶然来到这个岗位,他的父亲曾是庐阳区清掏班的一员,直到去世前都在一线工作。父亲口中的那句“虽然脏,但这活得有人干”成了他留下来的理由。郑隆话不多,但在采访结束前悄悄说了一句:“他在我们心里,就是个特别亲切、特别实在的小大哥。”
一口井掀盖通气时,气味最冲,他们轮流上。一个人疏通,另一个人拉管配合。目前全区公厕每三个月需完成一轮清掏,每天两口的节奏,几乎不给这支四人小队留下缓冲时间。刘学义现在带着徒弟,哪怕人手紧,一样按部就班地干,把这份不太有人愿意接手的工作,一点点撑了下来。
“如果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这句话,刘学义连续说了两遍。
2014年至今,义务清掏700余户
除了日常清掏,刘学义还是庐阳区“爱心畅通小组”的组长。
这支小队最早由清掏班老工人吴保文在2014年发起。当年,吴保文因坚持十多年义务为社区居民免费疏通下水道、清掏化粪池,被评为“合肥市2014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小组的初衷很简单: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残疾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只是通一次下水、清一次马桶。

这支小队从2014年起,义务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困难群体免费清掏马桶、疏通下水管道,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700多户。
“工友他们自己也愿意做这样的义务劳动。”刘学义说,“大家都知道,哪天我们自己老了、动不了,也可能要人帮。”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清理一个老小区的一口化粪池。那是次义务清掏,小区住的都是老人,需要加装电梯,施工点正压在多年未清掏的老池子上,没人愿接这活,社区才找到他们。
“池子太久没动,全是硬结块,人踩上去都没反应。”刘学义回忆,那次他们连着干了两天,先用高压水枪冲、再下窖子手动搅,井下闷热缺氧,操作难度比日常清掏大几倍。“这井不清干净,电梯装不上,老人们还是得爬楼。”
庐阳区环管中心副主任虞嘉介绍,当前清掏行业普遍存在招工难、年轻人不愿从事、人员老龄化等问题。“环境艰苦、认可度不高,是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他说,“像刘学义这样的工人,既能干、又愿干,在我们队伍中已越来越少。”
在他看来,刘学义的坚守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他从老劳模手中接过的,不只是岗位,更是‘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虞嘉说,这种朴实执着的敬业态度,正是支撑他十三年如一日干在一线的根本原因。
刘学义的工作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多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环卫工人”“全国住建系统劳动模范”,他所带领的“爱心畅通小组”也被命名为合肥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这些荣誉,是他用一锹一铲换来的。”虞嘉说道。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卞怡菲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
QQ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