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雯雯展示创意苗族扎染作品。李怡蒙/摄
在青峦叠翠的重庆老瀛山脚下,藏着一座文化“宝库”——当你步入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内一栋不起眼的小楼,沿着楼梯登上二层,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映入眼帘。馆内收录了重庆市綦江区截至2024年年底的6批共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14项。它是重庆移通学院与重庆市綦江区文旅委于2023年共建的校地合作项目,也是全国首家以地级行政区命名的高校非遗馆。
9月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时,重庆移通学院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的老师和几名学生志愿者,讲述了这座非遗馆“从无到有”的故事。
在非遗馆触摸綦江文化
走进非遗馆,第一个板块“綦味乡愁”用美食记忆类非遗抓住了大家的胃和视线。这里展示了綦江区42项非遗美食类项目,包括东溪腐乳、綦江老四川牛肉干等代表性项目。
“盐马古道”展厅梳理并连贯地展示了川盐历史与长征遗迹。“古韵乡音”展厅则展示了綦江区的民间民乐艺术,包括僚戏、石壕杨戏等,尤其重点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永城吹打。
此外,还有“艺术奇葩”“风情苗家”“匠心綦技”等板块,其中不乏学生们创作的作品。
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助理谢银平介绍,从展厅的结构框架、内容梳理打磨,到上墙设计,都由学校地域文化城市发展研究院的老师带着热爱非遗的学生们共同完成。这里也成为师生携手传承非遗共同打造的生动实践课堂。
綦江区文旅委对于非遗馆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学校师生和非遗传承人及乡镇街道进行沟通协调。教师彭浩回忆,“巴古陶”项目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且没有徒弟,面临即将失传的境地。“传承人本打算等自己百年之后,再把这些展品捐出来。我们的同事张姣老师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多次登门拜访这位传承人。经过努力沟通,对方把这套陶艺作品捐给了我们馆。他希望,陶艺通过我们馆的展出,能让人们了解、记住。”彭浩说。
展厅的大部分展品,是师生走进各个乡镇传承人的家里,在村民支持下,一件一件亲手收集来的,包括一件百斤以上的石磨。
尤龙雨是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她和老师一起去郭扶镇收集展品。那天下着雨,彭浩老师和几个村民一起冒着小雨把百斤重的石磨从山上搬下来,那一幕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时村民问我:这个东西捐过去了,他们自己可不可以看?我说当然可以呀,我们学校非遗馆就是随时可以参观,你们想来,就可以看到自己捐出的民俗文化物件摆在展馆里。”尤龙雨说,“村民们觉得他们能为本地文化事业做一些事情,很开心。”
2024年间,研究院组建师生团队,开展了26期田野调研,走访了綦江的不同乡镇和万盛经开区,并调研了綦江文化馆、綦江收藏协会等,采访苗族蜡染、苗绣传承人,了解扶欢米粉制作技艺等相关非遗项目,为綦江非遗馆建设收集了一批批图文资料与展品。
谢银平说,大家最初在为这个馆命名时,曾纠结是叫“非遗博物馆”还是“非遗馆”:“博物馆”可能更注重的是物的原生性,而非遗馆更多在于互动性、承载性和延展性。
如大家所规划,这是座“活”的非遗馆。綦江多位非遗传承人会经常受邀来到馆里给学生们开设版画课、编制课等互动课堂。学校将每周自由参与文化活动的时段设定为周三和周五的下午,有更多学生来到这里。“会有学生在这儿尝试着做泡菜,我们还在想,给他们创造条件,添置冰箱。”谢银平说。

重庆市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苗族非遗项目展陈。李怡蒙/摄
校园里的非遗实践
“我们校区有两万名学生,毕业后,他们走出去就是綦江文化的传播员。”谢银平说。该馆是綦江区对外文化宣传的窗口,它的另一个功能,是学校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实践基地。
彭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非遗馆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更是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创新场地。在学校戏剧节中展演的原创舞剧《画中缘》和原创话剧《麻乡约》,都是以馆内所呈现的本土文化资源为素材,分别以传统版画艺术和当地古时候的“快递站”麻乡约为主题,以创新形式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我们希望在这里实现对学生立体的培养教育,既包括具体的非遗知识、技巧,也提升动手能力和人文素养。”彭浩说。
彭浩表示,希望通过非遗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与创新能力、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丢失,在此过程中涵养学生的同理心,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生活状态和社会基层情况,扩展学生视野,使大家未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得心应手。
尤龙雨是“重庆妹”,她对巴渝文化很感兴趣,在学生社团招新时加入了重庆移通学院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巴渝文化工作室”。
尤龙雨还参与了版画专项班,认识了版画院的两位老师。起初她觉得无聊,“拿刀在木头上面一笔一笔刻,比普通画画更难,更枯燥,更多重复”。但她渐渐地发现,“这一过程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与未来”。这让学理科的她找到了用艺术表达心情的方式。

重庆市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綦味乡愁”板块展示的綦江美食地图。重庆移通学院供图
打造非遗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性”
尤龙雨认为,在非遗馆的经历提升了自己,实习单位也肯定了她从这段经历中获得的综合能力。她认为,这些文化实践不仅丰富了履历,更让她在快节奏的时代获得了文化熏陶,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这学期,张姣老师开设陶艺课后,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数字经济专业的文科生陈雯雯每节课都坚持参与,虽自谦陶艺作品“不太好”,却始终保持热情。
彭浩老师回忆,大一刚加入社团时,陈雯雯较为沉默。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她成长显著。大三时,她已能独当一面,负责部门的宣传工作,统筹分配任务,变得自信起来。
重庆移通学院的学生大多是理工类、经管类专业,而非遗是人文的、艺术的范畴。学生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了非遗传播里,这段经历也帮助他们提升了就业能力。
“理工科学生在这里可以发挥技术优势——学版画的学生能开发版画小程序,学数字经济的学生可助力非遗馆网页制作、数字化统筹归类。尤龙雨的专业是软件工程,学了两年版画后,她设计的海报变得简约且富设计感,还计划将‘3D游览綦江非遗馆’的云上博物馆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向艳平介绍说。
张姣老师也回忆,作为陶艺专业从业者,由于惯性,她曾局限于特定材料创作,但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后,她会获得新点子。“比如上一届考上中科大研究生的李云杰同学告诉我,AI除了被作为工具,也可以帮助人开拓思路,去理解、学习新的概念和技术。”
“给非遗传承更多可能性。它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文化温度’,也让他们的职业竞争力有了‘差异化优势’。”这所师生共建的非遗馆,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获得了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齐征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
QQ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