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公众对健康问题关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健身房。有需求就有市场,健身房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然而,随着健身市场的火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健身教练专业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健身教练的资质应如何认定?如何对这一行业进行规范和有效监管?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与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副教授鲍克以及北京大成(重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昱阳展开了对话。
记者:当前,健身教练的来源主要是体育专业毕业生、退役运动员和通过各类培训获得资格的爱好者,他们升格为教练时,所持证书五花八门。请问,国家对健身教练资格是否有统一的标准?
鲍克:目前,健身教练主要的证件类型,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的职业鉴定,即国家职业健身教练员,鉴定等级分为初、中、高三级;还包括各类协会发放的证书;此外,也有一些国际机构发放的证书。
但是,国家并没有规定健身教练上岗必须持有何种证书。在职业认证体系中,除了游泳救生、攀岩等运动需要相关资质之外,并未硬性要求在健身机构中担任教练必须持有相关证书。所以,要求健身教练是否持有证书、持有何种证书,大多基于相关健身机构经营者自己的认知与需求。
李昱阳:这背后,是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缺乏政策法规支持的现状,健身教练职业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生长状态;目前健身教练职业证书市场混乱,缺乏监管。(全媒体记者 赵丽 见习记者 丁一)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