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建设投资,也舍得生态投入

  作者:孙海天

  在海南洋浦港,一动一静的两个工程,相映成趣。

  一边,是重点工程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一阶段)二期项目,机械轰鸣,热火朝天;另一边,是悄无声息的水下工程,潜水员们将7万余株受工程影响的珊瑚迁移修复,并补种2万余株,呵护海底热带雨林的勃勃生机。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前沿阵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给人启迪。

  重视建设投资,也舍得生态投入,背后是深刻的发展理念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过去,一些项目在规划时先上马、后环评,将生态保护视为额外的、可压缩的成本。但在洋浦港,生态保护从一开始就是工程的“必答题”。项目启动之初,一份详尽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方案就已制定,明确了“先保护,后建设”的原则。耗资超2100万元、历时3年,对珊瑚进行移植、监测和养护,这笔生态账被毫不犹豫地计入工程总成本。为碧海蓝天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可持续发展积蓄宝贵的自然资本,并最终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做好“必答题”,更要答好“协同题”。工程启动前,科研机构率先探路;施工过程中,专业团队精准操刀,将影响降至最低;工程结束后,长期跟踪养护机制无缝衔接……这种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保护逻辑,确保发展的步伐无论多快都不触碰生态红线。

  为7万余株珊瑚乔迁新居,确保75%以上成活率,靠的不是一时热情,而是科学决策与系统保障。从宏观着眼,海南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从微观入手,科研人员改进飞碟状人工礁盘,探索“胶泥+打孔固定”新方法。整个过程中,无人测量船、水下可视化系统摸清家底,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温、盐度和浊度等指标,为珊瑚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正是从顶层设计、科学移植、过程监测到后期养护的闭环体系,让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施工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插上翅膀,在优化生态治理的同时,也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守护一片珊瑚,着眼的是整个自贸港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海南正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优势和本钱。洋浦港为珊瑚“搬家”的小切口,折射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主题。从省级层面推进制度创新,到三亚等地汇聚科研人才、守护海底热带雨林,再到推广“渔船打捞垃圾”模式……保护好每一株珊瑚、每一片红树林,就是在擦亮海南自贸港的金字招牌,为子孙后代守护珍贵的蔚蓝。

  洋浦港的海岸线上,起重机的长臂正为自贸港的未来描绘壮丽的天际线;静谧的深蓝之下,新生的珊瑚正为这片海域构筑坚实的生态基石。当天际线与生态线和谐共融,这份为未来发展投下的“生态保单”,将让高质量发展的航船行得更稳、驶得更远。(孙海天)

[ 责任编辑:郝悦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