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却也送来了恼人的皮肤瘙痒。不少朋友发现,一入秋,皮肤就开始“闹脾气”——干燥、敏感,痒得让人坐立不安,甚至抓到破皮见血。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以为只是天气干燥导致的,随便抹点润肤霜就能解决?其实,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1 |
秋燥与衰老
皮肤瘙痒的两大“罪魁祸首”
秋燥是怎么“偷走”皮肤水分的?
白露过后,秋风虽然送来了凉爽,但也带来了“秋燥”。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凉爽的秋风看似温柔,实际上却像一把小刷子,不停地带走皮肤表面的水分。
更要命的是,我们的皮脂腺和汗腺也开始“偷懒”了,分泌的油脂和汗液明显减少。这样一来,那层珍贵的天然“皮脂膜”保护层就变薄了,甚至出现缺损。
老年人的皮肤为什么更容易出问题?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情况就更特殊了。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也会自然老化。皮脂腺、汗腺逐渐萎缩,分泌功能进一步下降,皮肤的“保湿能力”和“保护屏障”本身就比年轻人弱很多。
因此,秋风一吹,老年人不仅感到干燥,更容易出现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这种痒有个特点:全身都痒,尤其是后背和小腿,痒得钻心,但皮肤表面除了抓痕和血痂,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皮疹。
瘙痒的“恶性循环”是怎么形成的?
当皮肤的“砖墙结构”出现漏洞,水分锁不住,外界的花粉、尘螨、化纤、羊毛等刺激物就能长驱直入,不断刺激神经末梢,瘙痒警报就此拉响。
如果这时候再洗个热水澡、用点碱性强的肥皂,或者熬夜压力大,皮肤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2 |
到底是哪种痒?
以下要点教你快速分辨
面对瘙痒,第一步不是乱抓,而是要学会“对症下药”。不同类型的瘙痒,处理方法差异很大,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征来判断:
秋冬季皮肤瘙痒症
皮肤表面初期完好,看不到明显疹子,但会感到阵发性干痒,夜间尤为明显。多发生在小腿、前臂等部位,主要原因就是干燥。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老年人群更常见,表现为全身干燥脱屑,伴随抓痕、血痂,夜间痒感明显加重,常在后背和小腿突出。根源在于皮肤老化、干燥和屏障功能退化。
神经性皮炎
常见于颈后,肘部,骶尾及腕、踝等摩擦部位,痒处皮肤增厚、纹路加深,像树皮一样。痒感剧烈,尤其在睡前或放松时更严重。与压力及反复搔抓密切相关。
湿疹
表现多样,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形态变化大,任何部位都可能受累。痒感持续,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与皮肤屏障缺陷及过敏因素相关。
疾病相关瘙痒
皮肤大多正常,仅因搔抓留下抓痕。往往是全身性、顽固性瘙痒,常规止痒药效果差。常提示肝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需要尽快就医。
简单记忆法
看起来没问题但很痒 → 秋季皮肤瘙痒症
老年人全身干痒,夜间加重 →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痒的地方皮肤变厚变粗糙 → 神经性皮炎
痒的地方发红、潮湿、形态多变 → 湿疹
瘙痒顽固且全身性,常规处理无效 → 可能是疾病相关,建议就医
3 |
见招拆招
秋季皮肤养护实用攻略
无论面对哪一种瘙痒,核心策略都是“修复屏障、锁住水分、打破痒-抓循环”。
第一招:管住手,别乱抓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瘙痒来袭时,试试这些方法:
轻拍痒的地方,不要用指甲抓
用冷毛巾敷一敷
转移注意力,做点别的事情
从源头上阻断“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
第二招:温和清洁,巧妙洗澡
水温控制很关键:
水温控制在37℃左右(手感微温就行)
每次洗澡不超过10分钟
减少沐浴露使用频率,避免用力搓澡
老年朋友特别注意:
可以隔天或隔两天用清水冲洗
每周使用1-2次温和沐浴露就够了
保护脆弱的皮肤屏障是关键
第三招:保湿锁水,黄金三步走
步骤一:抓住黄金时机
洗澡后“黄金3分钟”内,赶紧涂抹保湿霜
这时候皮肤还湿润,保湿效果最好
步骤二:选对保湿产品
含神经酰胺、角鲨烷、尿素、透明质酸或凡士林等成分的最好
老年人应选择质地更丰厚的乳霜剂型
步骤三:坚持涂抹
每天2-3次,睡前护理特别重要
别嫌麻烦,坚持才有效果
第四招:营造舒适环境
室内湿度要合适:
保持在50%-60%最理想
加湿器记得定期清洗,别让它成了细菌温床
老年人卧室可以长期开启加湿器
穿衣有讲究:
选择纯棉、柔软、宽松的衣物
避免羊毛和化纤材质直接接触皮肤
舒适最重要
作息要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让皮肤夜间好好修复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熬夜
压力大也会加重瘙痒
4 |
什么时候该用药?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如果护理几天后仍无改善,或者情况比较严重,就该考虑用药或看医生了。
常见用药指导
普通瘙痒症与老年性瘙痒症:
可短期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弱效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也可以,但老年人要特别谨慎
口服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帮助缓解痒感
神经性皮炎:
首选糖皮质激素药膏短期消炎
核心还是管住手,别抓!
严重者需要咨询医生
湿疹:
急性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药膏
有渗出液的需要收敛处理
症状缓解后转为长期保湿维持
合并感染需要加用抗生素
疾病相关瘙痒:
这种情况根源在内在疾病
必须治疗原发病,比如控制血糖、调整甲状腺功能等
切记不可自行用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这些信号提醒你该看医生了
自我护理1-2周后仍无法控制
瘙痒剧烈,无法入睡,严重影响生活
皮损范围扩大,有感染迹象(流黄水、红肿疼痛等)
瘙痒伴随其他全身症状,如疲劳、尿黄、水肿、多饮多尿等
专业治疗有哪些选择?
外用药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合适的激素药膏
面部、颈部等敏感部位推荐非激素类药膏
关键是在专业指导下规范使用
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瘙痒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短期口服激素
疾病相关瘙痒需要针对原发病用药
物理治疗:
湿敷疗法:适用于急性期有渗出的湿疹
紫外线光疗:对慢性顽固性皮损效果好
行为干预:戴手套睡觉、学习压力管理等
特殊人群用药须知
儿童:选择弱效激素或非激素类药膏,严格控制用量和时长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选择极为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安全的方案
老年人:特别谨慎使用激素,选择弱效成分,加强保湿护理是根本
应对秋季皮肤瘙痒,确实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虽然它不只源于干燥,但做好保湿,永远是呵护肌肤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学会辨别瘙痒背后的不同原因,及时识别皮肤发出的“求救信号”,并在必要时主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样至关重要。
愿这个秋天,你我都能与肌肤温柔相处,静享每一个天朗气清、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
作者 |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徐志莉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