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嘭……”一连串闷响,从海边传来。
9月11日傍晚,文昌市东郊镇泰山村渔民陈正像往常一样,用黑色泡沫棒拍打海面。这是当地渔民收网前赶鱼的传统方法,也是陈正与一只斑海豹的接头信号。
往常听到这个声音,这只斑海豹便会闻声游过来。然而这次,它却没有出现。
9月6日凌晨,它已经被救助转运至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蓝海保育救护中心。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栖息地主要在黄渤海辽宁沿岸近海。去年上半年,它在泰山村码头现身,渔民为其取名“阿侬”——文昌方言里意为“宝贝”。
摄影爱好者符宝镜头下的海豹“阿侬”。摄于2024年8月25日
今年8月,阿侬走红网络,相关视频动辄数万点赞,线上热度迅速转化为线下流量,越来越多人慕名来到海边“打卡”:原本平静的沙滩有时涌入成百上千的游客,围观、投喂,甚至抚摸……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行为,成了常态。
近年来,野生动物成为“网红”的案例并不少见。青海可可西里的野狼、新疆喀纳斯的小狐狸等是“阿侬的前辈”,它们最终均不幸死亡,死因多被归咎于人为投喂等干扰。在阿侬的视频评论区,“别让它步此后尘”的呼吁频频出现。
阿侬被救治,让所有关心它的人松了口气,也让这场由流量引发的话题暂时告一段落。目前,阿侬的身体各项指标正在逐渐恢复,野化训练仍在持续中。
9月8日,海豹“阿侬”在海南陵水蓝海保育救护中心的救助池边休息。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通过救助收治,隔离干扰因素,阿侬得到了及时救治,这次经验可以为今后救助类似‘网红’野生动物提供参考。”长期从事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保护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9月11日下午5时许,泰山村码头临时搭建的布篷下,不时有新鲜渔获送来。穿过热闹的人群,沙滩、大海、停靠的渔船映入眼底。
“第一次看到阿侬,就在那里。”陈正指向不远处的一个乒乓球桌大小的白色泡沫浮漂,“它趴在上面,身体是灰白色的,眼睛又大又亮,有点像电视里见过的海狗。”
摄影爱好者符宝镜头下的海豹“阿侬”。摄于2024年8月25日
犹如海南长臂猿之于海南,斑海豹是渤海和黄海周边三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唯一旗舰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何原本栖息于北方的斑海豹会南下海南?“离开栖息地的原因,可能是迁徙过程中船舶带来惊吓、追逐鱼群、遇到台风、人为放养等,很难确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秘书长陈芳告诉记者。
斑海豹堪称“游泳健将”,曾有个体在99天内从中国辽东湾游至俄罗斯鞑靼海峡,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是目前已知的斑海豹最远迁徙纪录之一。
这只迷途的斑海豹来到文昌后,很快赢得了当地渔民的喜爱,并被取名为“阿侬”:它在陆上依靠前肢和身体蠕动,匍匐爬行,圆滚滚、肉嘟嘟,略显笨拙;在水中游泳速度又极快,敏捷迅速。这种“反差萌”很难让人不喜欢。
“来,阿侬吃鱼咯!”渔民出海归来,常顺手丢几条鲜鱼给它。海面上常能见它欢快潜游、跳跃的身影。它成了渔民的“团宠”。
渔民向海豹“阿侬”投喂食物。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厚青 摄
让陈正感受到阿侬的灵性,缘于一次“意外”:他收渔网时不慎滑倒跌入海中,水下的阿侬不停地在他身边打转,最后用嘴咬住他的袖子。“它想救我。”站在沙滩上,他回忆着与阿侬相处的点滴。
阿侬不仅深受渔民喜欢,还击中了万千短视频受众的心。阿侬“走红”后,在泰山村海边,原本宁静的渔村码头,俨然成了大型停车场,热心村民走上村道、疏导交通。
一声“阿侬在这里!”乌泱泱的人群便一股脑地从沙滩这头追到那头。眼见它被众人围追、抚摸、逗弄,陈正开始觉得“不对劲”。
围观者越来越多,场面逐渐失控:有人放狗追嗅;有博主半夜打着摄影灯寻找,强光照射它的眼睛;还有潜行者强行将它拖拽上岸,因而遭到当地公安警告……
游客在岸边近距离拍摄海豹“阿侬”。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厚青 摄
蓝海保育救护中心兽医庞雷回忆,他9月4日抵达现场时,围观人群之多让他恍如置身景区,“景区尚且需要很多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如此混乱的围观,很难保障动物安全。”
当地政府研判后果断介入,通过社交平台、线下设置标牌等方式劝阻游客。“这片海是它的‘家’,不是我们的‘直播间’。”文昌市农业农村局渔政中心通过当地媒体呼吁,若发现有人伤害海豹,可进行反映或投诉。东郊镇政府也组织当地村民巡逻,制止不文明行为。
当时,阿侬背上出现了一条长长的划伤痕迹,加快了转运救治的进程。9月6日凌晨,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的安排下,它被送往蓝海保育救护中心。
距离最早发现阿侬已时隔一年多,为何直到现在才转运?
陈芳介绍,社会公众发现野生动物后,通常由地方政府组织评估,“野生动物在健康状态且处于野外时,不宜过多干扰。只有当其生存受到威胁时,才会介入救治。”
阿侬并非第一只造访海南的斑海豹。2023年9月,另一只斑海豹曾在三亚蜈支洲岛滞留近3个月,天气转暖后自行离开;此前,还有其它斑海豹出现的记录。广西、浙江等地也曾有斑海豹出没。
9月11日,蓝海保育救护中心,阿侬半睡半醒地躺在地板上,圆圆的脑袋倚靠着门,嘴巴努力向外伸。一听到说话声,它就抬头贴着门,试图再靠近一些。
9月8日,海豹“阿侬”在海南陵水蓝海保育救护中心。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非常黏人。”该中心负责人刘小鸥面带担忧。正常情况下,野生动物看见人会本能地躲闪,或畏惧、紧张,蜷缩防御,但阿侬毫无警觉,反而主动靠近寻求互动。
也正是因为这种异样的“亲近”,让转运过程异常顺利。
9月5日晚8时许,在泰山村海边,庞雷等人借助无人机发现阿侬在距离岸边数十米远的浮漂上酣睡。救援过程中,由于海水涨潮,救援人员多次调整方案,总时长持续数小时。但让大家十分惊讶的是,阿侬一直没有醒来。
“我们当时预计,出现在它10米内就会警觉。然而,它一直沉睡,直到我们连浮漂和它一起拖回岸边它才睡醒。”庞雷说。
6日凌晨3时许,阿侬抵达救护中心,随即陷入长达两天的深度睡眠。“被人不分昼夜围观、投喂很多天后,身体突然放松,我们一度担忧它的身体状况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刘小鸥捏了一把汗。
为了更好地救助斑海豹,蓝海保育救护中心寻求专业机构帮助。7日,该中心联系到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线上专家会诊。让人揪心的是,它的肝功能、心肌酶等检测结果严重超标,还伴有胃肠道炎症,出现排稀便等现象。
滞留海南的一年半,阿侬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初到文昌时的它,身上有斑点、短毛,如今皮肤黝黑、体表几乎无毛,局部出现晒伤蜕皮。专家推测,这很可能是海南天气炎热、紫外线强烈所致。此外,还进一步确认阿侬为一只雌性斑海豹。
9月8日,在海南陵水蓝海保育救护中心,救助人员在测试水温。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经过研判,救护中心在对它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为它定制了模拟野外环境的独处空间,包括休息室和游泳池。水温依照文昌海域的温度,设为28.5摄氏度,后续以0.5摄氏度为调整单位,逐渐降至26摄氏度。
此外,中心专门设置了两名兽医24小时陪护,细致记录它的动态。这份专属“档案”里,不仅记录了室温、水温、动物状态等基本信息,还有阿侬的下水时间、上岸时间、排便、排尿等即时性动态。
经过治疗,阿侬逐渐恢复。不过,在野化训练这一环节,又遇到了新难题。
“第一次我们放了很多活鱼,它会尝试抓,但成功率很低。”当时,刘小鸥想了一个办法,剪去鱼的部分尾鳍,降低其游动速度和转弯灵活性,“通过捕鱼行为来增强阿侬的活力,这也有助于建立独立捕食的信心。”
9月8日,海豹“阿侬”在海南陵水蓝海保育救护中心的救助池中游泳。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阿侬还能顺利回归族群吗?“野生动物的本能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斑海豹研究人员持积极看法。他认为,斑海豹如果只是单纯迷路、因人类投喂而不愿离开,回归族群基本没问题;但如果因生理缺陷导致导航、定位失灵,放归前还需进一步观察评估。他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救助和放归标准进行康复及野化训练,达标后方可放归,“必要时可安装信标跟踪,监测其野外生存状况。”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人呼吁将阿侬留在海南。张先锋表示,虽然斑海豹适应力强,在海南也能生存,但这里并非其栖息地,无法满足其冰上产仔等生命需求。
“不打扰,才是我们对它最好的爱护。”文昌市东郊镇前进村村民、摄影爱好者符宝说,“真正的爱护,不是占有,而是尊重它本就属于大自然。”
野生动物成为“网红”,阿侬并非孤例。
2023年,被称为喀纳斯小吉祥物的“网红小狐狸”不幸死于雪地;2024年,可可西里因投喂变胖的“网红狼”在公路上觅食时被撞身亡……一桩桩悲剧事件令人痛心,引发了人们对“网红野生动物”命运的广泛关注。
为何野生动物能够成为网红?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与宣传部副主任单少杰指出,具有“小”和“萌”特点的野生动物最容易成为“网红”。人们常以“萌宠”滤镜看待它们,用拟人化方式描述这些动物,如“像小朋友一样活泼”,这种认知偏差易导致过度互动。
“很多人像对待宠物一样对待斑海豹,抚摸、投喂是表达关爱的方式,相信多数人是出于善意。”单少杰说,但人与人相处尚有界限,何况人与野生动物?打破边界将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
摄影爱好者符宝镜头下的海豹“阿侬”。摄于2025年4月
不少人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只喂一点面包不会有伤害”“轻轻摸一下不会传播疾病”,但若多人效仿,动物承受不住,人类也面临风险。
“它再可爱,也是野生动物,得靠自己的本事去捕食,参与竞争才能生存。”张先锋说,“人不能喂它一辈子。”
提升公众科学知识,是保护和救治野生动物的关键。张先锋认为,应该普及正确的救助知识,避免“好心办坏事”。例如鲸搁浅时若向其气孔浇水可能导致呛溺,“每种野生动物都有其特殊性,需要专业救治。”
“核心原则是优先保障动物福利,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干预。”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长期参与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救助。她建议,若发现不常见或疑似受伤的野生动物后,不要自行靠近或喂养,应立即联系林业、农业部门或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判断情况。
专业人员到场后,须对动物进行全面体检,这是决定后续处置方式的关键。若体检确认动物健康,且符合野外生存条件,应尽快将其放归原发现地点,同时安排人员在安全距离内观察,确保它能正常融入自然;若发现动物受伤或虚弱,则需由专业机构进行救治,待其恢复野外生存能力后再择机放归。
蒲冰梅强调,绝对禁止随意喂养,“不当投喂会影响野生动物健康,还会打破它们原有的活动规律和食物链,甚至破坏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
陈芳指出,一次野生动物救助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和资源,应加强与之相关的经费支持,鼓励社会捐助,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野生动物的生存不应被人类的‘爱心’绑架,只有回归自然,遵循自然法则,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和谐。真正的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让它们在应有的环境中自由生长、竞争。”一位网友在阿侬视频下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海豹“阿侬”。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厚青 摄
时隔多日,泰山村码头渔民的生活还在继续。
渔船回港时,再也没有一只叫阿侬的斑海豹绕船游动,等待投喂。
陈正在海边下网捕鱼,用黑色泡沫棒敲击海面、哄赶鱼群,再也没有一只斑海豹应声出现。
“侬喂,那就好好告个别吧。”泰山村村民麦英娜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写道。
一只斑海豹与文昌的故事,告一段落,而关于人与野生动物边界、共生的讨论,还在继续。
记者:刘冀冀 苏杰德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