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赵良峰 王曦蕊)通过AI(人工智能)换脸伪造虚假资料骗取贷款,“免费体检”被投保骗津贴……2025年“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周”活动正在进行中,河南金融监管局发布3起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典型案例,帮助广大金融消费者精准识别非法金融中介风险。
AI换脸、PS公章贷款 到手10万元需还贷25万
【案例简介】
2025年7月,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利用中介伪装身份骗取银行贷款的贷款诈骗案件。经查,犯罪嫌疑人赵某夫妻两人原本系普通农民,想通过做生意改变生活条件,但苦于手头没有存款,遂产生向银行贷款的想法。但因赵某夫妻自身条件并不具备银行信贷的贷款资格,且没有还款能力,经多方努力仍无法取得贷款。后赵某夫妻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所谓“贷款中介”邱某等3人。邱某等3人为赵某夫妻伪造了任职收入证明、工资流水、公积金缴纳证明、房产证等虚假资料,并让赵某夫妻在与银行面谈时声称自己是某粮食和储备局工作人员。在“贷款中介”的操作下,赵某夫妻成功申请到了25万元的银行贷款。贷款资金发放后,“贷款中介”以收取中介费为名瓜分了15万元,然后便销声匿迹。赵某夫妻只拿到了10万元,但需要承担25万元的还贷责任。银行开展贷后例行风控检查时,发现赵某夫妇的贷款申请资料涉嫌伪造,且该笔贷款已出现逾期未还情况,遂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警方已经对赵某、邱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中介机构利用AI换脸、PS(修图伪造)公章、虚假流水生成软件等不法手段,通过帮客户伪造工资流水、社保记录、房产证明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对消费者而言,一是财产权益严重受损。消费者仅获得部分贷款资金,却需承担全额还本付息责任,陷入债务困境。二是信用记录遭受重创。一旦贷款逾期将直接导致个人征信系统产生不良记录,影响日后购房、购车、就业等重大生活安排。三是面临法律追责风险。消费者即使在中介教唆下参与申请,仍可能被认定为参与骗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贪图“免费体检”被投保骗津贴 未来就医影响大
【案例简介】
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以申某为首的非法中介打着“免费体检”“健康关爱”等幌子,通过社区推广、网络宣传等方式,大量搜集中老年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在某保险公司投保高额住院津贴保险。随后,该中介以“组织体检”为名,安排被保险人在某医院住院,伙同医生伪造住院记录、病历、诊断证明等材料,并向保险公司申请住院津贴理赔,套取高额非法利润。2024年9月,某保险公司在理赔审核中发现多起住院津贴理赔案件存在住院时间高度重复、病历模板化严重等异常情况,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经公安机关侦查,逐步摸清该中介的犯罪链条。经查,该中介共操纵超过200余名被保险人虚假住院,骗取住院津贴保险金共计人民币172万余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入申某等人手中,部分被保险人因获取少量“体检补贴”或“感谢费”而配合操作,多数人并不知情自己“被投保”并用于骗保。2025年1月,公安机关开展收网行动,抓获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查获大量伪造的病历、保险单、身份信息等证据。
【案例分析】
本案中,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是多维度的,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带来深远的间接伤害。一是保障缺失。消费者可能因配合“体检”而获得少量“好处费”,但这与其未来可能面临的保费上涨、保障缺失等巨大经济损失完全不成比例。实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人身安全隐患。为让骗局更逼真,不法分子有时会安排消费者进行不必要的实际住院或医疗检查。这些医疗操作可能存在风险,且完全违背了消费者的真实意愿,侵害了其人身安全权。三是隐私泄露。这些虚假的、负面的医疗记录可能会被录入医疗系统或留存于保险公司的理赔档案中,对消费者未来的就医、投保、甚至就业造成不可预知的长期负面影响。
委托“超额退保”得不偿失 再投保或被拒
【案例简介】
2024年以来,王某、刘某等人为非法牟利,组织中介团伙冒充保险公司员工,以“电话回访”为由联系保单客户,谎称可协助办理“超额退保”,承诺退还70%以上保费,远高于保单现金价值,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该团伙利用伪造的《承诺书》《服务协议书》等材料,虚构法律服务关系掩盖非法目的,进而依据统一模板编造内容雷同的举报信,以“销售违规”为由,教唆消费者向监管部门重复举报投诉,借此对保险公司施压,胁迫其办理超出合同约定的退保。事成后,该团伙从退保金中抽取高额分成,致使消费者资金受损、保障落空。公安机关已对王某、刘某等人采取刑事措施。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维权知识不足的弱点,以“高额退保”为诱饵,诱骗消费者委托所谓“代理退保”,实则通过伪造材料、恶意投诉等方式要挟保险公司,牟取非法利益。该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秩序,更直接侵害消费者多项合法权益:一是财产权益受损。消费者支付高额“服务费”或佣金,实际到手资金可能低于正常退保现金价值。二是保障权益丧失。消费者在诱导下办理退保,失去保险保障,再次投保可能面临保费上涨、拒保等风险;三是信息安全权益受侵。消费者身份、保单信息等敏感资料被非法搜集、使用,存在进一步泄露和滥用风险。
针对非法金融中介活动,河南金融监管局会同有关政府部门,深化协同联动,加强联合打击,强化风险提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此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非法金融中介及虚假宣传,对宣称“超低利率”“全额退保”“100%修复征信”“无需还款”的广告信息提高警惕,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勿被“高额回报”“快速解决”等噱头迷惑,理性判断金融服务的合理性。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