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大、味道甜!
厦门街头“网红果”椰枣变废为宝!
海枣树有望成为
厦门特色果树品种
厦门街头“网红果”椰枣变废为宝!
漫步在厦门街头
高大挺拔的海枣树异常醒目
是厦门市民眼中熟悉又亲切的行道树
而它的果实——椰枣
每逢夏秋之交
一串串金黄缀满树干
更成了街头吸睛的 “网红果”
观赏价值拉满
近日
厦门科研人员首次通过人工授粉
让海枣树成功结出
甜味果实与可育种子
打破了“只能看不能吃” 的局限
这一突破不仅让海枣树
有望实现厦门本地化栽培
成为新型特色果树
未来量产后还可能改变
国内椰枣依赖进口的局面
促成这一转变的
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园林
与生态研究中心
海枣课题组的科研团队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三级研究员刘海桑介绍:
“经过探索,我们在厦门通过人工授粉技术,让海枣树结出了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椰枣。授粉前,这些椰枣长度大约不到4厘米,果实小且口感涩,授粉后,这些椰枣长度达到6.4厘米、直径达到3.4 厘米,是目前所知国内最大的椰枣。这也说明海枣树在厦门完全可以作为果树进行栽培和育种。”
海枣树又名伊拉克蜜枣、枣椰,是棕榈科海枣属的常绿乔木,椰枣是海枣树的果实。刘海桑介绍,厦门是国内海枣大树数量最多的城市,多为20世纪60年代或更早从国外引进种植,粗略统计有上百棵,分布在环岛路、鼓浪屿、厦门大学、中山公园等区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海枣树为雌雄异株植物,且缺乏适宜品种,本身无法通过扦插、嫁接繁殖,其果实大多无种子,果肉带着涩味,仅能作为园林景观,食用价值未得到开发。如今,人工授粉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厦门椰枣“只能看不能吃” 的局限,让海枣树 “潜力” 得以释放,也为国内海枣树从 “观赏树” 向 “果树” 转型打下基础。
要让椰枣走向产业化推广,规模化种植是亟待突破的关键难题。海枣树是世界棕榈科植物中的三大作物之一,目前,我国椰枣消费全部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沙特、阿联酋和伊朗等中东和北非国家。“若厦门海枣树种植形成规模,将打破这一局面。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海枣树在厦门的果树化进程。”刘海桑表示,少量人工授粉只能获得少量的椰枣,若能通过组织培养等解决规模化种植的难题,实现椰枣产业化推广,市民将有机会品尝到真正的 “厦门产椰枣”。届时,椰枣这一街头“网红果”,将以全新姿态走进千家万户。
海峡导报记者 陈婧琳 沈华玲 文/图 通讯员 刘海桑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