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湿气、养护脾胃,一般人会想到吃薏米、白扁豆。其实有一个“祛湿米”正在大量上市,遇到别手软!它就是鸡头米。
鸡头米是啥
很多人不知道鸡头米,但如果我说也可以叫它“芡实”,应该一下子就知道了。
鸡头米其实就是新鲜芡实,是一种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荷塘里,与莲藕比邻,以苏州葑门南塘产者为佳。其果实硕大,外表毛刺,呈淡黄色,圆球形,尖端突起,剥开之前,状如鸡头,故而得名“鸡头米”,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还和莲藕、茭白、荸荠等8种植物并称为“水八仙”。
不像薏米那样寒凉,温润之中带着一股子韧劲,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调养身子。
刚剥好的鸡头米,闻起来有股类似嫩菱角的清香,而在口感上又较菱肉更为软糯可口,清简至味。
新鲜的鸡头米经过干燥后,即是入药的芡实。
为啥说芡实比薏米更适合排湿?
中医里芡实是 “脾肾病的小帮手”,性子平和,甜中带点涩,刚好入脾、肾经。
薏米虽能祛湿,但偏凉性,脾胃弱的人吃多了容易拉肚子。芡实不一样,补养又收敛:帮脾胃消化食物,把多余湿气排出去,像给肠道 “通河道”;还能固住肾气,改善尿频、夜里起夜多的毛病。老话说 “薏米祛湿像猛火,芡实祛湿像温炉”,难怪更适合现代人脾虚湿重的体质。
更妙的是它生熟两吃:新鲜的直接嚼,能补肾固精,缓解腰膝酸软;晒干炒过之后,健脾止泻的劲儿更足,对付拉肚子、没胃口特别管用。
功效
芡实补先天又补后天,生吃芡实,补肾效果杠杠的,熟吃呢,养胃又健脾,湿气哗哗排出。
芡实在中医本草中应用的长达千年,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
三伏将至,高温与多雨交替,湿气难免缠身。加上今年雨水多,很多人都脾胃虚弱、手脚冰凉,甚至妇科疾病找上门。吃它刚好。
一方面,为肾脏运输水湿增加了驱动力;
另一方面,促进脾胃健运,让水道更为通调,便于排湿。
老人小孩都可以一起吃,还能为体虚之人补养身体,适合家庭日常食补。
说到芡实,不得不提到苏东坡,他既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同时又是养生学家,给后世留下了《苏沈良方》《东坡养生集》等养生书籍。
日服芡实 30 粒
苏东坡有一个养生习惯,就是每日含服30粒芡实。每当闲暇之时,他就取出足量煮熟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食,直至满口唾津,再徐徐咽下。
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在宋神宗时被贬谪黄州,在宋哲宗时又被贬谪惠州、儋州,不仅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精神还屡次遭受重创。面对如此境遇,苏东坡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用他自己创造的养生方法,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包括诗词、书法、绘画等。苏东坡享年 64 岁,超过了宋代人的平均寿命。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