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即将迎来“秋分”节气。
安徽省中医院北区针灸康复科医生柳奇奇表示,秋季虽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但随之而来的干燥气候和气温骤降,也为健康带来一定挑战。
哪些疾病在秋季易多发
柳奇奇说,秋季气候的特征是“燥”且“凉”,早晚温差大,体弱之人较难适应,也容易导致以下疾病高发。
首先是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的空气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其防御能力下降。加之气温变化大,易感风寒,因此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哮喘复发等常见。
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秋季寒凉,若不注意饮食,很容易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泻等。
秋冬季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下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风险,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需警惕。
其他还有如过敏性鼻炎、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因为“秋燥”引发的皮肤干燥、口唇干裂、便秘等不适症状,都与秋季津液耗伤有关,需多加调养。
秋季养生的重点是什么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指秋季万物成熟,天气劲急,地气清肃。此时养生应顺应自然,从‘夏长’转向‘秋收’,为‘冬藏’打好基础。”柳奇奇说,秋季养生,应围绕“防燥、润肺、保暖、保胃”展开。
首先是润燥,防止体内津液耗散、补充水分是核心。
养肺是秋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因为秋气通于肺,肺易被燥邪所伤,因此润肺、清肺至关重要,能有效预防多种疾病。
再次要注意保暖防寒,遵循“春捂秋冻”但不可过头的原则,老人、体弱者尤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重点保暖腹部、脚部和背部,防寒气入侵。
他还提醒大家,要注意调畅情志。“秋日易生悲忧,中医认为‘悲忧伤肺’,宜保持心态平和,多交流,乐观开朗,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可以多登高望远,开阔心胸。”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食补
中医有食疗之说,跟着节气“吃对了”,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
柳奇奇分享,秋季饮食调理的总原则是多酸少辛,滋阴润燥。
他给出一些推荐食谱。
首先是滋阴润肺类,可以多吃刚刚上市的梨,生吃能清火,冰糖蒸则可润肺。还可以多喝银耳汤、百合汤等。山药、蜂蜜、豆浆等也是不错的食材。
其次是补水增酸类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味能很好地收敛肺气”。
还有就是健脾益胃类的食物,可以选择一些温软、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小米、红枣、莲子等,养护脾胃,为冬补打基础。
他最后提醒,秋季要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食材,因为发散泻肺,不利于秋季养生。
作息需作哪些调整
柳奇奇说,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秋季的起居作息,在中医看来,也应该顺应自然的“收藏”规律。
一要早卧早起,《黄帝内经》倡导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不晚于11点)以敛阴精,早起以舒阳气。
二要适度运动,秋季养生宜选择平缓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微汗即可,忌大汗淋漓,以免耗伤津液。
三要注意防燥细节,室内可用加湿器或放盆水增湿,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勿过高,浴后可涂润肤露锁水。
柳奇奇说,应对秋季性疾病和养生,中医特色突出,能提供很多非药物的疗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穴位贴敷等,这些方法可疏通经络、激发自愈能力,对缓解秋燥便秘、改善呼吸功能、调理脾胃、预防感冒等效果显著。
入秋后如有与秋季相关的不适症状,也可来找中医专家进行体质辨识后指导养生,量身定制膏方调补,也是高效且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式,能保障大家更好地度过接下来的寒冬时节。
记者:陶妍妍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