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席卷河南的强降雨过程,终于要画上句号了。
根据最新气象监测,随着降雨带向东南方向移动,这场雨在12日就会基本结束。
雨水给干渴的农田带来了滋润,但也让不少人捏了把汗:地里那些正在努力生长的庄稼,还好吗?
雨下得有多大?为啥下这么大?
回顾这场雨,确实来势汹汹。从9月10日到11日,我省中西部、东部、东南部都经历了强降雨,其中许昌、商丘、周口等地局部还出现了大暴雨。全省的降水中心,无疑是许昌。
截至11日16时,许昌魏都区林科所24小时降雨量高达237.2毫米,为全省之最。
许多人好奇,这场雨为何如此强劲?
气象专家解释,这其实是多个天气系统的一次“协同合作”。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巨型“水汽传送带”,把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送到河南上空。
与此同时,一个叫“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则像一台大功率“发动机”,把地面的暖湿空气强力抽到高空。空气在高空遇冷,水汽便凝结成云,最终化作瓢泼大雨。再加上生成的黄淮气旋在一旁“加了把劲”,一场大范围的强降水就此拉开序幕。
不少市民感觉,这场秋雨和夏天那种电闪雷鸣、来去匆匆的雷阵雨不太一样。它虽然局部雨强很大,但整体上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
正是这种持续性的降水,让土壤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田间的积水难以快速下渗或排出,而这也正是对生长中的秋粮作物最大的影响所在。
风雨过后,如何帮田里的庄稼“恢复元气”?
这场风雨,正对着正在茁壮生长的河南秋粮。
目前,我省的夏玉米和大豆正处在灌浆后期,花生则在结荚饱果期,都是非常关键的时候。持续的降雨和部分田块的积水,可能会对作物的根系活力、籽粒灌浆以及病虫害发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随着降雨过程结束,河南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胡莉婷提醒,雨后需要快速进行田间管理,帮助庄稼“恢复元气”。
首先,最要紧、最急迫的任务就是排水。要抓紧疏通田间沟渠,尽快排除积水,为作物根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次,在积水排得差不多之后,要及时给作物补充营养。可以根据作物长势,适时进行“一喷多促”等措施,促进籽粒灌浆,弥补降雨和光照不足造成的影响。
此外,对于一些被大风吹倒的玉米,切记不要盲目、生硬地去扶直,这样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折断茎秆或损伤根系。
同时,雨后田间湿度大,要多加留意,加强对各类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转自: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