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真的吓坏了,疼得钻心!”8月28日,袁先生与同事乘车外出时,因在车上睡觉时无意将手臂伸出窗外,险些面临截肢。万幸的是,经过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含手外科)的紧急救治,他的手臂成功“活”了下来。
袁先生告诉记者,事故发生于8月28日下午3时许,结束工作后,他和同事一起返程。途中,同事驾驶面包车,自己坐在副驾位置,“当时干完活太累太困,就睡着了,身体半边在里、半边在外。”
驾驶人朱先生回忆,当天天气很炎热,自己出了很多汗,当时擦汗导致方向盘发生了偏移,随即,面包车与右侧的半挂式货车发生了碰擦。“撞击的第一时间我就打回了方向盘,但袁先生的右胳膊甩了出去,被半挂的左后保险杠挤压了。”当场,袁先生的右臂就“断”成了三截,仅剩几公分些许皮肤组织相连。
“很紧张,根本不敢想以后该咋办……”袁先生今年39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右上臂、前臂遭受如此重创,让自己和整个家庭陷入阴霾。下午5点36分,因附近医院无法处理此类重伤,袁先生被紧急转送至南京市第一医院。医院骨科(含手外科)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尽管已经下班,拥有丰富断肢再植经验的主治医师吴磊也第一时间赶回医院,投入抢救准备。
吴磊回忆,患者在急诊完成初步摄片后,便被迅速送入手术室。他与正在该院进修的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段睿共同协作,在显微镜下精细吻合血管与神经、修复受损组织。“手术历时约四小时,最终成功接通胳膊,恢复了肢体血运,显著降低了术后肌肉坏死的风险。可以说,这条胳膊‘活’下来了。”
据了解,袁先生为开放性多段骨折,并非锐器切割伤,而是旋转撕脱伤,导致血管、神经严重挫伤。此类损伤再植手术不仅感染风险极高,成活率也相对较低。针对这一复杂情况,手术团队于8月28日当晚先行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以保障肢体基本成活,维持其长度与力线稳定,同时避免早期内固定可能导致的内置物感染风险。
9月4日上午,记者在病房见到袁先生时,他精神状态良好。在术后ICU团队、护理团队的密切监测下,他的断臂正逐步恢复。专家表示,目前术后一周,患者桡动脉搏动非常有力,肢体远端温度正常,表明肢体血运良好、存活状态稳定。不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因人而异,后期还需要接受一系列分期手术治疗。“创面可能会出现部分皮肤和肌肉组织坏死,待坏死组织清除后,可选择植皮或皮瓣修复覆盖创面;等创面完全愈合后,再进一步开展手部骨折的内固定手术。”
“神经功能恢复目前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不过,我们此前也完成过一些成功案例,患者在断肢再植后功能恢复达到了80%左右。”吴磊介绍,此次手术中特别邀请青海进修医生共同参与,实质上是希望通过手把手带教,切实提高西部地区的医疗水平。
交管部门郑重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驾乘人员不得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