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祖传的老宅,一份本以为尘埃落定的继承调解书,却在执行后平地起惊雷。一个自称拥有继承权的“堂兄弟”赵先生突然现身,要求分得祖宅份额。他究竟是谁?为何在之前的继承调解中无人提及?
在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有一处建于1988年的李家老宅。宅子的主人和他们的三个儿子相继离世,生前均未留下遗嘱。
和李某一样享有继承权的,还有李某的姑姑和二大妈,除了二大妈要求1万元经济补偿之外,其他亲属均表示放弃自己的份额。最终,全家达成调解协议:房屋由李某继承。拿到房子后,李某投入大几十万进行了翻建。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2024年12月,一个突如其来的申诉打破了平静。
赵先生的出现让这起看似完结的案件再起波澜。原来,赵先生自称是李家大儿子的儿子,因二婶的电话告知才得知继承一事。
李家大儿子是否真的结过婚并有子女?赵先生的身份是否真实?他是否真的拥有继承权?更关键的是,如果赵先生身份属实,为何在原审调解时,没有一个人提起他的存在?
面对困局,法官深入村庄,走访村干部、村中老人及相关亲属,并与案件各方当事人进行了多达二十余次的谈心谈话。
李家大儿子确实结过婚,并育有一子,即赵先生。大儿子早逝后,年幼的赵先生随母亲生活并改随母姓,与李家断了联系。
法官对二大妈张某进行了批评教育。与此同时,真正的难题落在如何解决李某和赵先生这对“陌生”堂兄弟之间的纠纷上。
为了弥合分歧重拾亲情,法官一方面从法律角度为双方分析赵先生确实享有继承权的事实,另一方面,精心安排了一场兄弟相见。
这次见面,让原本素未谋面的兄弟两人打开了心扉。他们聊起各自的经历和生活,“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过得怎么样,” 血缘的纽带悄然连接。
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这对堂兄弟达成了和解。李某象征性地支付给赵先生1万元房屋折价款,双方握手言和。
房屋是大额财产,但亲情更珍贵,这场跨越了三代人的房产之争,最终以亲情的重聚告终。老宅依旧矗立,而李家的故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记者:陶雅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