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刚熬过闷热的夏天,不少人却发现自己掉进了 “秋乏陷阱”:明明昨晚早睡了,早上还是爬不起来;坐在办公桌前没一会儿,眼皮就开始打架;天天觉得好饿,但吃完却觉得肚子胀胀的……
别慌!这不是你变 “懒” 了,而是身体在跟秋天 “打招呼”—— 毕竟夏天耗了太多精力,到了秋天,身体总得慢慢调整过来。今天就教你 6 招,从睡眠到饮食全方位 “击退” 秋乏,让你精神满满过秋天!
为啥秋天总跟睡不醒 “锁死”?
其实秋乏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身体的自然反应和调整过程。那为什么会秋乏呢?主要和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夏天 “欠” 的债,秋天要还。夏季天热,爱出汗。人体在夏季损耗的阴津(简单来说就是水分和营养)未恢复,再加上秋主燥,燥热也会耗气伤阴。气虚了,就会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口干、咽干。阴津阳气皆不足,故易出现疲乏。
2.湿气 “缠” 上脾胃,人就困顿。因为处暑至秋分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中午气温较高,暑湿较重,湿易困脾,脾主肌肉,故会出现四肢疲惫无力的现象。
6个解乏妙招,
轻松唤醒一天活力!
调整作息,顺应自然
早睡早起。别一睡睡到中午!早起晒晒太阳,能帮身体 “唤醒” 阳气。
适当午休。午休时间不宜过长,可适度午睡半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避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顺应阳气收敛的自然规律。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中医认为“动能生阳”。对于秋乏的人群,可适当加强锻炼,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轻松的运动方式。还可以多晒太阳,上班族可以经常伸展腰部、活动筋骨、放松脊柱,既能增强体质,又有助于消除“秋乏”。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耗伤阳气。
均衡饮食,健脾祛湿
饮食方面,应以润燥、健脾、祛湿为主,食用一些百合、莲子、银耳等滋阴润肺的食物,以及山药、薏米、茯苓、南瓜、小米等健脾祛湿的食材。
保持饮食清淡,应少吃腥膻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富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豆制品,红豆、绿豆、燕麦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秋凉后,应少食生冷及性味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秋乏”。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秋季万物凋零,易引发人的悲秋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沟通交流,适时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减少因情志不畅导致的困倦感。
穴位按摩,一秒清醒
不想喝咖啡?试试按穴位!简单按 3 分钟,比打哈欠管用多了:
四聪穴+百会穴:头顶正中间是百会穴,它周围4个点就是四神聪穴。用指腹轻轻按揉即可。古籍《太平圣惠方》记载:“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疯癫。”意思是说,四神聪穴有醒神开窍之功。同时,四神聪的中心百会穴为诸阳之会,现代针灸学记载,百会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效,可治疗头痛、眩晕、痫症、失眠、健忘、中风、脑炎后遗症等疾病。
太阳穴:起到提神醒脑,缓解头痛的作用。
风池穴:可以提神醒脑,缓解眼睛疲劳。
睡前泡脚,解乏助眠
脚底是全身经络汇聚处,经常泡脚可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帮助睡眠。
水温一般40-42℃,泡脚时间15-20分钟,不宜过长。
医生提醒:中医认为,秋乏是一种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汤、香砂养胃丸、六君子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秋乏嗜睡虽为季节性生理现象,但通过“治未病”的理念,进行预防和调理,可以显著减轻其影响。希望通过以上方法,大家能够享受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时光。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