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控制不住!每天晚上路过儿子房间,宁波爸爸忍不住掉眼泪……

2025-08-28 15:08来源: 中国宁波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儿子上大学去了,成空巢老人了……”

  “女儿去这么远的地方,你放心吗?”

  这是准大一新生家长近期见面常见的调侃。这些对话真实地戳中了“孩子离家”这个阶段家长们的复杂心态——既有对孩子远行的不舍,也藏着对自己生活重心转变的微妙调适。

  开学季,有些大学新生已经踏上了求学路,有的正做着行前整理。

  记者采访了几组家庭,发现不舍是常态,家长们都在慢慢适应“孩子长大、自己退到身后”的新角色。

  有妈妈分别时泪奔

  有妈妈一个多月睡不好觉

  吴女士的儿子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西安和宁波相距1500公里,8月21日,儿子已经去报到了。

  “说实话,儿子考得还不错,亲戚朋友也都为我们开心。之前忙着庆祝,也没啥感觉。”吴女士告诉记者,落差来自送儿子去学校的那天。

  “那天我们开完家长会已经17:30了,然后儿子19:00就要集训。一家人在学校附近匆忙扒拉了几口饭。”吴女士说,分别的时候,看着儿子的背影,自己泪崩了,大颗大颗的泪珠直往下掉。

  “孩子以前虽然也住宿,但是一周就回来了,从没想过要这么久见不到。”回到酒店后,她担心儿子吃不习惯,眼睛擦了又湿,湿了再擦。

  睡前刷到儿子发来的“妈妈放心,我‘十一’回去看你”,她反而更难受,“儿子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肯定也觉察到我的情绪不对了。”吴女士说。

就是控制不住!每天晚上路过儿子房间,宁波爸爸忍不住掉眼泪……

  离别之际,吴女士拍下了儿子前往集训的背影。

  李女士的焦虑来得更早,她已经一个多月没睡好觉了。自从儿子收到南华大学临床医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她既为儿子实现梦想而开心,也为他接下来一个人独自奔赴前程担心。

  “填志愿前儿子和我讨论过要不要出省的问题。当时只想着有好的学校,去哪里都行,可真的收到录取通知书了,我反而舍不得。”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家是单亲家庭。十几年来,她的生活都围着孩子转。高中时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她租房陪读三年。如今,突然少了这份“忙碌的牵挂”,自己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不分远近,无关性别

  “第一次离开身边”是最戳心的坎

  有人觉得“孩子去外地才担心”,可对有些家长来说,距离从不是舍不得的理由,“第一次离开身边”才是最戳心的坎。

  徐先生最近参加了聚餐,饭桌上几位家长的孩子都是今年考上大学。本是为了“迎接轻松时刻”,可吃到一半,一位妈妈突然默默掉泪。

  徐先生以为她的孩子去了外省,忍不住问:“是不是孩子去外地了?”没想到对方摇头:“没有,她考上了宁大。”

  “那有啥好哭的?每周都能见到啊!”徐先生不解。

  这位妈妈却红着眼眶说:“她从小没住过校,一想到她要自己安排生活,我就舍不得。”原来,对家长而言,无关远近,孩子第一次独立生活总是令他们担心。

  是不是妈妈们心理落差比较大,而爸爸会相对克制?王先生的案例告诉我们:并不是。

  “舍不得孩子”无关性别。王先生的儿子今年新大二,他告诉记者,去年儿子考上大学后,他陷入了莫名的情绪里。

  “我本身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平时也很少流泪。”儿子上大学后,王先生看着空荡荡的书桌、叠好的被子,心里一下子就空落落的,眼眶瞬间就酸了。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我老婆都建议我去看看医生了。”回望一年前的那段日子,王先生直言,“我也不知道为啥,就是控制不住。”

  孩子奔向大学,是成长的必然;家长原地牵挂,是亲情的本能。

  这段时间,无数家庭都在经历这样的“分离与适应”,家长们也在慢慢学着适应“退到身后”的新角色。

  也有家长比较淡定

  开始畅想自己的生活安排

  当然,因子女求学离开而致空巢式分离焦虑的情况因人而异,并不是人人都有。有的父母对此比较淡定,甚至开始畅想接下来自己的生活如何安排。

  沈女士说自己已经提前体验过和女儿异地相处的感受了,这次女儿考到在杭州的大学,目前没什么分离焦虑。

  沈女士的女儿是一名艺术生,高三第一个学期都在杭州画室集训,因为时间紧张,一次都没回过家。“十一”也仅仅是父母去杭州陪了她一天。

  “高中开始女儿就住校了。她到杭州求学,加上我本身工作比较忙,还时常要出差,所以见面时间更少。这次女儿考到了杭州的高校,所以我没有特别焦虑。周末如果有空,我也可以去看看她。”

  记者采访的另一位妈妈家里还有个二宝,儿子即将去武汉读大学,小女儿即将读五年级。

  “多少有点不舍,但我觉得儿子嘛,走远点也没什么,而且身边还有个小的,说实话我有时候还觉得松了口气。”徐女士笑着说,之前要管两个孩子,自己的时间被压缩得很少,接下来应该会多一些时间,可以考虑安排点自己喜欢的活动了。

  心理专家:

  父母需要建立新的生活节奏与情感支撑点

  对于家长们的各种反应,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晓虹教授一一作了点评,也给出了一些调适建议。

  吴女士的情绪反应是家庭生命周期转型中的典型应激表现。突然而仓促的离别打破了她对“仪式性送别”的心理预期,强化了失控感。儿子以往仅短期离家的经历,并未为她提供远距分离的心理准备,从而放大了当下的不确定与焦虑。

  吴女士需要逐渐意识到,适度“放手”不是爱的削减,而是亲子关系向成人间相互支持转型的必然过程。建议将关注重心逐步回归自我,建立新的生活节奏与情感支撑点。

  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看,李女士持续失眠和情绪低落是典型的“空巢综合征”,反映了家长在家庭生命周期转型阶段面临的深层适应挑战。

  作为单亲母亲,她长期将自我价值绑定在母亲角色上,使日常生活高度围绕儿子展开。一旦孩子离家,容易导致自我认同断裂,产生角色真空和丧失感。其睡眠问题可视为未被处理的情绪负担的身体信号。建议逐步拓宽社会联结与意义来源,重建属于自己的生活叙事,与儿子共同探索新距离下情感维系的方式。

  孩子在本地读书的这位母亲的情绪反应凸显了“第一次独立”作为家庭生命周期关键节点的象征意义。物理距离并非情感冲击的核心,“心理断乳”带来的角色转换才是焦虑的真正来源。父母需要意识到,子女的独立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父母原有角色功能的逐步退出,这一过程需要情感与认知上的重新调适。

  王先生的情绪反应有力地表明,亲子分离焦虑并非由性别决定,而是源于情感联结与角色认同的深度。男性往往被社会规训为“克制情绪”,但是,毋庸讳言,男性情感体验同样深切,只是表达更为含蓄。这种持续月余的消沉,实则是父职身份在家庭生命周期转型过程中的正常调适反应,说明亲密养育中的父亲同样面临“情感断乳”的挑战。

  徐晓虹说,希望更多家长能够像后面的沈女士和徐女士一样,适应家庭发展转型时期变化,尽早规划、提前衔接,满怀希望目送孩子独立成长的背影,同时开启家长自己崭新的人生阶段。

  记者 王伟 万建刚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9月16日,今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方案正式公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营造隆重热烈、喜庆祥和的国庆节氛围,天安门广场中心将布置“祝福祖国”巨型花篮,长安街沿线将布置10组立体花坛。
17
9月16日在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预演上拍摄的飞行表演。9月16日,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预演在吉林长春举行。9月16日,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预演在吉林长春举行。
17
确认此前在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7月25日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无人机照片)。
16
9月15日是中国对俄罗斯试行免签政策首日,多个口岸迎来新政实施后首批持俄罗斯普通护照免签入境的旅客。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9月15日至2026年9月14日,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16
9月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落下帷幕。9月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落下帷幕。9月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落下帷幕。
15
在14日进行的2025年女子曲棍球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曲在先丢一球的情况下连扳四球,以4:1再次击败印度队,时隔16年重夺亚洲杯。易边再战,中国女曲利用印度队短角球进攻未果的机会打出快速反击,李红一路带球来到弧顶,面对门将封堵冷静射门得分,中国女曲2:1反超。
15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13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