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
台风“竹节草”来袭
给上海带来了大暴雨
不少网友发现
上海苏州河水位上涨
亲水平台被河水没过
乍浦路桥桥名被淹一半
网络截图。
当天(30日)下午6点多
记者来到
苏州河普陀段中山北路桥附近看到
河水确实已漫过苏河步道
水位最高点甚至与步道护栏齐平
有住在附近的居民向记者介绍
这是他在此地生活近50年来
见到水位上涨最高的一次
所以对此他颇感担忧
不过昨晚雨停后
小编的同事在22点左右
再次连夜探访
发现水位已回落
现场情况️
针对市民担忧亲水平台"上水"的问题
上海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
工作人员做了一番解释
亲水平台就是这样设计的
河水只要不超过二级防汛墙就不用担心
“亲水平台是满足我们日常亲水需要的一个特殊堤防形式,它的一级平台是允许上水的。二级或多级平台才是我们防御高水位的堤防结构形式。”
通俗说,亲水平台就像夹心饼干里的夹心,只要水位的上涨不超过第二级防汛墙,就不会影响市民的生活。
亲水平台夹在两道防汛墙中间。 图片来源:上海市水务局
涨知识!
亲水平台标高一般高于河道常水位,低于设计高水位。以苏州河沿线的亲水平台为例,普遍标高为4米左右(个别岸段3.5米左右),低于设计高水位(4.79米),高于常水位(2.5米至3.5米)。亲水平台后方的二级挡墙标高在5.2米左右。
上海地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位于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气候情况较为复杂。上海面临的极端气候主要是“风、暴、潮、洪”,即分为长江口及外海台风、地区暴雨、高潮位、太湖流域上游洪水四种。
从发生时间看↓
影响上海的台风均出现在5月至11月,特别是7月至9月,平均每年2.6次;
地区暴雨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普遍发生在6月至9月;
高潮位每月2次,一般出现在每月农历初二至初四以及十六至十八;
流域性洪水基本在6月至7月太湖流域梅雨期形成。
这些时段内,上海的亲水平台都有可能“上水”。
其实,许多市民朋友之所以会产生苏州河沿岸要挡不住河水的“错觉”,与上海在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中的巧思有关——河畔那些曾经让人“临河不见河”的防汛墙,结合城市景观进行了改造,向腹地退让,腾挪出来的空间就改造成了亲水平台,供市民游憩。二级防汛墙其实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这座城市。
栈桥型亲水平台。 图片来源:上海市水务局
现在,也有不少亲水平台为了避免“上水”让部分市民产生城区被淹的“误会”,会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独立于堤防设施的设计,这类亲水平台的高程位于防洪高程,即使遇到极端天气,也不会产生苏州河沿岸被淹没的“错觉”。
同时,也有许多亲水平台为了更容易亲水,故意在设计时将高程做得比防洪水位低,就更容易在汛期高水位期间被淹没。
平台型亲水平台。 图片来源:上海市水务局
记者丨马跃龙、孙启萌
综合丨新闻坊、上观新闻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