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个高温日!上海“焖蒸模式”重启;台风现“矛盾式”趋势,登陆申城概率加大?

2025-07-16 15:02来源: 新民晚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尽管天空云层很厚,但丝毫不妨碍气温的“热”情高涨。今天(7月16日)9时1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直接拉响了高温橙色预警,今天气温一路冲向37℃的酷暑线,今年第17个高温日强势登场。

第17个高温日!上海“焖蒸模式”重启;台风现“矛盾式”趋势,登陆申城概率加大?

  伴随着高温出现的还有夏季雷雨,受高空冷涡后部云系下摆影响,早晨青浦、金山等局部地区就飘了些零星小雨。随着云雨区南压,今天午后到夜里,上海天空云量进一步增多,局部地区还将出现短时阵雨或雷雨。

第17个高温日!上海“焖蒸模式”重启;台风现“矛盾式”趋势,登陆申城概率加大?

  不过,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这波酷热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本周前期以晴热为主,到了周后期随着湿度攀升,体感将从“干煎”转入“闷蒸”模式。周四,上海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最高气温继续维持在高温线上下,雨水范围和强度会升级,局部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但是,周五起,偏东气流会带来阵雨,最高气温也会微降至33℃~34℃,但是,湿度的加大会让体感依然闷热。

第17个高温日!上海“焖蒸模式”重启;台风现“矛盾式”趋势,登陆申城概率加大?

  为何体感温度总觉得远超气象预报?气象专家解释说,并不是气象台故意“压低”气温。一方面,气象上所说的温度,指的是大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测温时温度表要放置在百叶箱里,距离地面1.5米高,而百叶箱还要放在空旷的草坪上,所以它会跟顶着烈日走在柏油马路上热哭的体感温度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还是因为空气湿度在“捣乱”。如果空气干燥,人体汗液容易蒸发,带走了身体热量,体感温度会下降;若是空气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体感更加炎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蒸桑拿”。

  气象专家提醒,目前,一场大范围、高强度的高温热浪正在影响我国,多地热到破纪录。高温带来的不仅仅是体感不适,还可能造成人体排汗机制崩溃,引发中暑。面对高温酷暑,“三多两少”妙招助力防暑,建议大家及时补充水分,出汗过多时,适当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并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可以增强免疫力。同时保持室内通风,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定时开窗换气。外出时,最好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多汗、心悸、皮肤灼热等中暑症状,及时使用解暑药品,严重时立即就医,警惕热射病的发生。

  台风动态

  ▽

  据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信欣介绍,今年第5号台风“百合”目前已停止编号,对我国没有影响,但在“百合”南侧的水汽输送带上,有一块对流正在逐渐脱离。这个扰动可能在7月17日-18日发展为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并可能19日起给华南、江南、云贵等地带来明显风雨天气。

  台风“韦帕”生成后,未来较大概率将奔向我国华南沿海一带。

第17个高温日!上海“焖蒸模式”重启;台风现“矛盾式”趋势,登陆申城概率加大?

  台风“矛盾式”趋势

  生成数减少

  破坏力反增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天气和气候异常极端事件频发,台风作为地球上最强烈的较大尺度天气系统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异常特征。较多的研究都指出,全球台风频数将减少。在中等碳排放情景下,本世纪后期全球台风频数将减少16%,东亚沿海地区登陆台风频数也将减少。但是,台风平均强度、降水率以及强台风的数量和发生天数将增加。

  近年来,西北太平洋及登陆我国的台风正经历台风强度增强、生成位置和移动路径更偏北、极端降水增强增多等气候变化,而且,未来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做好长远布局,一是提高台风监测预警能力,加密空—天—海一体化观测,实现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二是加强工程韧性,提升基础设施抗台标准,建设“海绵+韧性”城市; 三是提高社会响应能力,建立“预警信号—自动响应”清单和应急响应的网格化管理等。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多的海域,每年约有26个台风生成,其中13个左右影响我国沿海、7个左右台风登陆我国。近年来,台风生成频数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频数都略呈减少趋势。2023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生成年频数仅为16个。2025年第1号台风“蝴蝶”6月10日才生成,比常年平均推迟了2个月多。登陆台风频数同样具有明显年际波动,总数在最近几年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登陆华南沿海的台风略少,登陆华东沿海的台风略多。

  但是,台风强度却在增强。近年来,袭击东亚和东南亚的登陆台风强度增强了12%—15%。例如,2024年11号台风“摩羯”9月6日以超强台风级别(17级以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62米/秒)登陆海南文昌,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而且,台风“摩羯”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极其罕见的64小时,凸显了它异常强大的能量和稳定性。又例如,2024年“贝碧嘉”台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其登陆上海浦东临港沿海时最大强度达强台风级,近中心最大风速42m/s(14级)。

  因台风强度的增强和我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台风造成的灾害也呈逐年增大趋势,2023和2024年因致灾而被除名的台风达9个,为历年之最。1991年—2024年,影响上海的强台风及以上(指台风生命史中曾达到的最大强度)年均影响频数为1.39个台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台风极端降水强度和频数等都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台风过程雨量年极值和日降水极值超过250毫米的台风频数分别自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起增多;我国东南部地区台风极端降水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

  近几十年来,虽然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和登陆频数略有减少,但台风路径整体西移,其登陆点存在向北偏移趋势;随着台风活动范围的向北、向西扩张,我国东南部和华南西部、日本等区域超强台风登陆数量增加,我国沿海地区其受台风影响的年平均时长有所增加,尤其是华东沿海地区台风发生的年频数和受台风活动影响的时长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登陆上海台风有增多趋势。2018年有3个台风接连登陆上海,成为登陆上海台风数最多的年份。接着的2021年和2024年又分别出现1个和2个台风登陆上海。而历史上平均间隔5—6年才有1个台风直接登陆上海。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李永平)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综合上海天气发布、国家应急广播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13
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武汉举行。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武汉举行。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武汉举行。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武汉举行。
13
近年来,杭锦旗有序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实施建设库布其沙漠锁边林草带、风沙路径阻隔带、光伏治沙带等治沙项目,促进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改善。近年来,杭锦旗有序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实施建设库布其沙漠锁边林草带、风沙路径阻隔带、光伏治沙带等治沙项目,促进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改善。
13
9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拍摄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无人机照片)。根据水利部批复的三峡水库2025年蓄水计划,三峡水库2025年蓄水9月10日正式启动。根据水利部批复的三峡水库2025年蓄水计划,三峡水库2025年蓄水9月10日正式启动。
12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12
9月11日,农机手操作农机在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格更召嘎查田间收割青贮玉米(无人机照片)。秋日时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农民抢抓农时开展秋收等农事活动,田间地头一片繁忙。
12
9月10日拍摄的四川彭州湔江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勇 摄)  入选的赤山湖灌溉工程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目前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灌溉面积7.7万亩。入选的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由公议沟、三家店等五条古渠及周边泉、井组成,其中公议沟建于辽代。
11
在总结“十四五”找矿突破标志性成果时,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把能源矿产列在第一位。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说,目前海洋油气成为我国增储上产的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
11
这是9月10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里,一块块蓝色光伏板鳞次栉比、铺陈排开,将沙海变成绿能涌动的“蓝海”。
11
9月9日,工作人员在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展示抓到的螃蟹。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这是9月9日拍摄的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内的稻田(无人机照片)。
10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